沙龙圆桌环节。
艾利特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复旦大学EMBA校友吴非。
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胡晓平。
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建政。
·更高级的力的感知和控制能力、更强的人工智能技术集成以及更柔性的操作系统是未来机器人产业可以突破的技术。中国机器人产业与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必须正视差距,摒弃浮躁,长时间磨技术,结合技术与场景构建核心竞争力。
8月11日,由复旦大学EMBA项目、零号湾、澎湃科技共同主办的家园计划×抢占未来产业线下沙龙(第二期)在上海市闵行区零号湾成功举办,本期沙龙主题为“机器人,下一站”,多位机器人产业代表与专家学者共同讨论机器人应用、前沿技术趋势、发展动力和建议,以及科创企业的可持续生存体系等。
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胡晓平。
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胡晓平表示,当前机器人在可控环境下以精度和位置控制为目标能较好完成作业,但在开放环境下仍然难以完成复杂任务,复杂装配、复杂的表面处理等场景只能由人完成,制造业中机器人整体占比仍然较低,但这也给了机器人行业的玩家信心,机器人自动化的提升空间巨大。如何让现有的机器人具备像人一样的柔性化生产能力?他认为,一方面要设计灵活的肢体结构,实现灵敏的力的感知和触觉,完成复杂环境的认知和误差补偿,另一方面依据层级式的控制,从软件层面确保机器人能够和外界环境友好交互。他表示,更高级的力的感知和控制能力、更强的人工智能技术集成以及更柔性的操作系统是未来机器人产业可以突破的技术。
艾利特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复旦大学EMBA校友吴非。
艾利特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复旦大学EMBA校友吴非表示,做国产机器人的本质是整合国内供应链的优势,开发出好的机器人产品。目前机器人核心的控制器和伺服电机公司全部自研,部分摆脱上游束缚,降低成本,让机器人具有适用于不同需求的更多可能性。但当前机器人的应用还有一定门槛,吴非希望把机器人做简单、做强大,降低机器人落地、交互和使用的门槛,让机器人像汽车或手机一样,有更多功能包,实现即插即用、快速落地。“中国的机器人这两年进步挺快,但我们跟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必须正视差距,逐渐完善自己。”
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建政。
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建政谈到未来的机器人模样时表示,未来的机器人不一定要像人,而是实现人可以实现的若干功能,应该是类人作业的机器人。他认为机器人是日不落产业,只要人有诉求,机器人产业就会往下走。国内机器人行业不应浮躁,而是要结合技术与场景构建核心竞争力。他尤其强调,工业机器人除了重视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这三个硬核心技术,更需要重视操作系统、算法库、适应场景的工艺库这三个软核心技术,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外机器人企业在长时间的场景和技术融合下产生了操作系统、算法库和场景库,“他们积累了五六十年,我们需要长时间去磨。”
沙龙圆桌环节。
在沙龙圆桌环节中,上海零号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启明未来产业技术促进中心理事长张志刚,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复旦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凌鸿,与胡晓平、吴非、张建政共同探讨机器人的下一站,讨论机器人的发展动力、机器人产业的进步与短板、机器人与人的关系、机器人企业选择怎样的独特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机器人企业创业建议。圆桌具体内容可关注澎湃科技后续稿件。
澳大利亚计划最早2026年首次送月球车登上月球,作为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的一部分。
·澳大利亚航天局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合作开发月球车,最早2026年前往月球。月球车将收集月球土壤,NASA将从样本中提取氧气。
澳大利亚计划最早2026年首次送月球车登上月球,作为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的一部分。
澳大利亚计划最早2026年首次送月球车登上月球。
当地时间9月5日,澳大利亚航天局宣布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合作开发月球车,该月球车计划最早2026年搭乘其中一个NASA“阿尔忒弥斯” 月球任务奔向月球。
澳大利亚航天局表示,“利用澳大利亚世界领先的远程操作专业知识,月球车将收集月球土壤,即风化层;NASA将从样本中提取氧气,这是人类在月球上可持续存在的关键一步。”
澳大利亚与NASA于2021年签署协议,将月球车添加到未来的月球任务中。目前,澳大利亚航天局与NASA合作,联合澳大利亚航天工业界,正在设计和建造这辆澳大利亚制造的月球车。月球车将有能力收集月球风化层,并转移到NASA商业月球着陆器上的原位资源利用(ISRU)系统上。土壤中的氧以化合物形式存在,ISRU尝试从样本中提取氧气。小规模的技术演示将有助于将来设计更大更有能力的设备,使宇航员能够使用月球上的资源来制造火箭燃料和其他任务消耗品。
NASA计划通过“阿尔忒弥斯”任务重返月球,将首位女性和首位有色人种送上月球表面,为长期驻留月球、送人前往火星铺路。
2017年底,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签署“1号太空政策指令”,宣布美国航天员将重返月球并最终前往火星。2019年3月,美国前副总统彭斯宣布2024年重返月球并命名为“阿尔忒弥斯”计划。去年11月,NASA首次发射太空发射系统(SLS)火箭,执行无人绕月飞行测试任务“阿尔忒弥斯1号”。NASA计划2024年底送4名宇航员绕月飞行,执行“阿尔忒弥斯2号”任务。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下一个任务“阿尔忒弥斯3号”将于2025年末或2026年在月球南极附近着陆。
美国已联合多国参与重返月球计划。截至2023年7月,已有28个国家签署《阿尔忒弥斯协定》,即阿根廷、澳大利亚、巴林、巴西、加拿大、哥伦比亚、捷克共和国、厄瓜多尔、法国、印度、以色列、意大利、日本、卢森堡、墨西哥、新西兰、尼日利亚、波兰、韩国、罗马尼亚、卢旺达、沙特阿拉伯、新加坡、西班牙、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和美国。
各城市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情况。
各城市创新策源能力指数得分情况。
各城市产业硬核能力指数得分情况。
各城市企业成长潜力指数得分情况。
各城市孵化加速能力指数得分情况。
各城市综合环境生态指数得分情况。
【编者按】当下,未来产业的发展正受到各方广泛关注,从国家层面到地方省市层面,均在积极前瞻布局,谋划未来产业发展。然而,未来产业因其区别于一般产业的突出特征,并非各个城市都具备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为客观评价各地未来产业的发展潜力,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编制并发布了《未来产业潜力指数报告——未来潜力TOP25城》的研究报告,本报告也是国内首个关于全国层面的未来产业研究报告。
报告通过构建创新策源能力、产业硬核能力、企业成长潜力、孵化加速能力、综合环境生态五个维度19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对全国GDP排名前25城未来产业的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形成了25城的具体画像,为相关城市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本篇为系列文章第一篇,重点介绍报告的总体框架、评估方法以及综合结论。
一、构建未来产业潜力指数“1+5”评价体系
未来产业发展潜力指数由1个综合指数、5项分指数和19个二级指标构成。综合指数是“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5个分指数分别为:创新策源能力指数、产业硬核能力指数、企业成长潜力指数、孵化加速能力指数、综合环境生态指数。19个二级指标中,主要包括官方统计指标(城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等)、权威机构各类榜单指标(如潜在独角兽企业数、营商环境、算力供给度等)以及与专业数据机构合作进行大数据挖掘后梳理汇总的若干新型指标(如行业专利数、获得风险投资金额、城市未来产业关注度等)三大类。具体来看:
创新策源能力指数。主要评价一个城市在原始创新、研发投入、创新人才和原创科技成果的支撑能力。其中,原始创新主要通过与未来产业相关的优势学科总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两个指标来衡量;研发投入采用R&D经费相当于GDP的比例这一常规指标进行评价;创新人才通过R&D人员数、两院院士数、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规模进行综合反映;创新成果通过城市近三年发明专利授权总数进行衡量。
产业硬核能力指数。主要评价与未来产业相关的主要领域发展基础和潜力。考虑到未来产业很多是基于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延伸和升级,采用各城市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数、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两个指标反映未来产业的发展基础;科创板基本属于智能、健康等硬核产业领域,科创板上市企业也是衡量产业硬核能力和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此外,产业硬核能力还反映在新兴领域的创新能力上,重点通过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以及未来产业相关行业发明专利数进行反映。
企业成长潜力指数。主要评价一个城市拥有创新成长型企业的数量和发展情况。考虑到未来产业市场主体以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初创企业为主,重点通过城市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融资排行榜前列的初创企业数、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三个指标进行衡量。
孵化加速能力指数。主要评价一个城市孵化、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能力。其中,通过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反映孵化培育未来产业的空间、能级和专业服务水平,通过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获得风险投资金额两个指标反映风险投资的活跃度和对未来产业的资金支持。
综合环境生态指数。重点衡量一个城市的产业生态环境与未来产业发展的匹配性,选取的指标除了各城市综合营商环境排名外,还结合未来产业的特点,引入未来产业关注度(声量大数据,重点体现一个城市对未来产业的重视程度、顶层设计能力和布局推动力度等)这一指标;同时,考虑到未来产业各个领域对于芯片、算力等方面的基础性需求,引入“新型算力供给度”这一指标来反映数字新基建等方面对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
课题组根据德尔菲专家打分法,对5项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指标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采用国际上最为通用的综合指数评价法进行指数合成,计算出各城市五个分指数和总指数,并进行评价分析。
二、25城未来产业潜力:京沪深位于第一方阵,总体梯度格局明显
根据指数结果,北京、上海、深圳3个城市未来产业潜力指数排在前三位,其中北京以96.0高分排在首位,上海次之,得分达到89.5,两者遥遥领先,深圳得分接近80。广州、杭州、苏州、南京、武汉、成都、合肥7个城市属于第二梯队,指数得分均高于60,反映在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剩余15个城市属于第三梯队,指数得分均在60分以下,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潜力差距较为明显,本身也存在较大程度的分化。分区域来看,指数得分居于前10的城市中,长三角城市占据5席,反映长三角地区未来产业发展潜力领先。城市未来产业发展潜力与城市综合实力相关度总体较高,但也有部分城市指数排名与GDP位次背离,其中合肥、西安两座城市指数排名分别为第11、12位,均比GDP排名高出11位,未来产业潜力可期。
各城市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情况。
三、分项指数:一线城市与强省会城市总体占优,传统制造业强市亟需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1、创新策源能力指数:各城市基础研究能力差距明显
25座城市中有10座城市的创新策源指数分数超过60分,占比达到40%。其中,北京在创新策源方面处于全国标杆地位,得分最高;上海、深圳和西安处于第二梯队,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策源能力得分均达到70分以上;第三梯队为武汉、南京、杭州、广州、合肥、成都六座城市,作为省会城市,与同省市的其他城市相比,创新资源相对集聚,得分在60-70分之间。
各城市创新策源能力指数得分情况。
2、产业硬核能力指数:产业集群和创新企业是产业硬核能力的关键
上海、北京超一线城市凭借各类要素资源优势,产业硬核能力位居前两名,得分均超过90分,远超其他城市。 深圳、合肥、苏州位居第二梯队,尤其是合肥,以72.9分位居第四名,这得益于合肥近年来量子科技、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新型显示等硬核产业的快速发展。杭州、武汉、成都、广州、西安五个省会城市,分别位居第6-10名,处于第三梯队,其中成都、西安是唯二的位居TOP10的西部城市。一些传统制造强市得分并不理想,如宁波、常州、东莞、佛山等,未来产业潜力偏弱,得分与其他城市差距较大。
各城市产业硬核能力指数得分情况。
3、企业成长潜力指数:各城市分化明显,集聚潜力种子是重要路径
GDP前25城表现分化较为明显,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较大。其中,北京、上海、深圳的企业成长潜力保持领先,得分均在80分以上。除京沪深外,在得分60分以上的7座城市中,有5座均来自长三角地区,其中江苏占3席且排名整体较为靠前,浙江占2席,另外合肥也表现突出。下一步,如何充分结合本地产业优势特色,集聚更具成长空间的优质企业,为当地经济产业发展培育“领头羊”,注入“新活水”,显得尤为重要。
各城市企业成长潜力指数得分情况。
4、孵化加速能力指数:长三角城市领先,标杆孵化器打造和资本助力是重要因素
从城市来看,北京、上海、深圳占据孵化加速能力指数第一梯队。杭州、 广州、南京、武汉、苏州等城市指标得分均高于70分,位列第二梯队。西安、合肥、长沙、重庆、常州、天津、无锡、成都处于第三梯队。其余9座城市处于第四梯队,在未来产业孵化加速能力潜力方面差距较大。从区域来看,排名前八位的城市中,半数来自长三角区域,长三角未来产业孵化加速能力领先优势明显。粤港澳地区次之,环渤海区域相对最弱,除北京排名第1位以外,其他城市排名靠后。
各城市孵化加速能力指数得分情况。
6、综合环境生态指数:头部城市与GDP排名较为一致,营造宽松环境是未来产业发展关键
综合环境生态指数得分在五大分指数中整体偏高,平均得分为57.80,反映出在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后,营造更加公平公正、便捷高效、更具竞争力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已成为各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得分排名前10的城市,其GDP规模也基本排在前10位, 仅重庆、武汉掉出前10。得分高于平均分以上的10座城市,大部分位于沿海地区,如长三角地区占5城,广东占2城。而得分较低的省份多来自内陆及北部,与综合经济实力以及对营商环境的认知保持一致。
各城市综合环境生态指数得分情况。
(作者为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首席产业分析师,课题组成员李光辉、刘梦琳、王珏、项田晓雨对本文章亦有贡献;本版制图:王诗悦)
9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2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为16349篇,占世界总量的30.3%,首次超过美国排名世界第一。
据了解,各学科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可以被看作是世界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2022年,178个学科领域中共有159种最具影响力期刊。
截至2023年7月,中国的热点论文数为1929篇,占世界总量的45.9%,数量比2022年统计时增加6.7%,世界排名保持第1位,美国位列第2;中国高被引论文数为5.79万篇,占世界总量的30.8%,世界排名保持在第2位。
近两年间发表的论文在最近两个月得到大量引用,且被引用次数进入本学科前1‰的论文称为热点论文。各学科论文在2013—2023年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论文称为高被引论文。
同时,按第一作者第一单位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发表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9.36万篇,占世界总量的26.9%,被引用次数为64.96万次,论文发表数量和被引用次数均位列世界第一。
值得关注的是,按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统计,中国在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和数学6个学科排名世界第1位,较上年度新增了数学学科。
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表示,每年大约投入30-50亿美金用于基础理论研究。
·华为公司轮值董事长孟晚舟表示,华为十年间从All IP到All Cloud,将正式启动全面智能化战略,持续打造坚实的算力底座,满足各行各业多样性的AI算力需求,做厚“黑土地”,为世界构建第二选择。
·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表示,“我们不要排外,我们也经常探究苹果的产品为什么做得好,也能看到我们与苹果之间的差距。有一个老师是很幸福的,可以有学习机会,有做比较的机会。如果从这些角度来说我是果粉呢,也不为过。”
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表示,每年大约投入30-50亿美金用于基础理论研究。
“我们即将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基础就是大算力,今天的年轻人,明天有可能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袖。”近日,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又发声了。
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简称ICPC)北京总部9月19日公布的《今天我们汇聚一堂,明天我们将奔向四面八方——任正非与ICPC基金会及教练和金牌获得者的学生的谈话纪要》中,任正非表示,“第四次工业革命波澜壮阔,其规模之大不可想象。”“今天我们进行计算机竞赛,就要统一计算机的语言,统一大算力时代的标准,通过我们喝咖啡,通过我们交流,消除我们之间的障碍和隔阂。”
20日,华为公司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CFO孟晚舟在华为全联接大会2023上发表主题演讲时也强调了算力的重要性。“当前,人类社会正加速迈向智能世界,数据正在爆炸式增长,智能技术也在突飞猛进,以强大算力为基础的各种模型和算法不断涌现,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创新的‘矢量效应’更加凸显,未来超越想象。”她表示,华为从2003年提出All IP到2013年提出All Cloud,将正式启动全面智能化(All Intelligence)战略,持续打造坚实的算力底座,满足各行各业多样性的AI算力需求,做厚“黑土地”,为世界构建第二选择。
“人工智能的发展,算力是核心驱动力。大模型需要大算力,算力大小决定着AI迭代与创新的速度,也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算力的稀缺和昂贵,已经成为制约AI发展的核心因素。”孟晚舟指出,华为将发挥在计算、存储、网络、能源等领域的综合优势,改变传统的服务器堆叠模式,以系统架构创新的思路,着力打造AI集群,实现算力、运力、存力的一体化设计,突破算力瓶颈,提供可持续的澎湃算力。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由ICPC基金会主办,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之一,被誉为计算机软件领域的奥林匹克。任正非在8月21日和26日对ICPC基金会主席、十几位教练和58位各国世界计算机竞赛的金牌获得者发表了谈话,谈到其人才观、教育理念,以及华为所遭遇的困难。
关于美国制裁,任正非说:“打压之前,我们把基础平台建在美国。美国打压以后,我们被迫把平台切换到另一个平台,这是艰难的。经过这四年的攻坚,20万员工的拼搏奋斗,我们基本上建立了自己的平台了,将来和美国的平台不一定在同一个基础上运行,但互联互通是一定的。”
一位冰岛选手问任正非:“不知道是真的假的,我之前听说您本人是果粉?”任正非回答:“我们不要排外,我们也经常探究苹果的产品为什么做得好,也能看到我们与苹果之间的差距。有一个老师是很幸福的,可以有学习机会,有做比较的机会。如果从这些角度来说我是果粉呢,也不为过。”
任正非强调,华为“坚持开放,拥抱全世界人才”,“到处都有优秀人才,当然大概率是在美国”。
“美国在科学研究上自由化程度是比较高的。”任正非说,二战前美国基础研究很薄弱,二战结束后,美国发现自己跟在欧洲后面跑,因为美国基本上没多少基础理论积淀。科学家范内瓦尔·布什写了《科学:无尽的前沿》,提出美国要研究看起来没有用的、遥远的东西,即“无用”的科学。二战以后,美国的基础科学就蓬勃发展起来了。“在这个数字时代,美国称雄了世界,我们就是搭上了时代的数字列车发展起来的。”
为此,任正非表示,当今时代科学和技术的边界越来越接近,科学转化为技术的时间越来越短,如果等到大学把理论完全研究明白,再去进行技术开发,就已经没有先发优势,没有竞争力了。“所以我们自己也开始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每年大约投入30-50亿美金用于基础理论研究。我们和大学一起并驾齐驱、互相嵌入式地共同研究这些看似无用的科学。”
任正非还阐述了他对教育的观点:“高等教育应该因材施教,不要老强调统一的教材;中小学教育,‘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我认为是不正确的,不能让优秀的学生等跑。”
附:今天我们汇聚一堂,明天我们将奔向四面八方——任正非与ICPC基金会及教练和金牌获得者的学生的谈话纪要(2023年8月21日、8月26日)
感谢ICPC基金会主席及十几位教练带了58位各国世界计算机竞赛的金牌获得者,来我们公司考察与竞赛。我们会继续支持你们的全球活动,也希望通过你们将全球大学生数学、物理、生物……竞赛引进来,我们同样给予赞助与支持。
一、我们即将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基础就是大算力,今天的年轻人,明天有可能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袖。我们支持竞赛的目的是要为年轻人搭建一个绽放生命火花的舞台。
团队协作既是竞赛制胜的基础,也是维持生存的基础,更是人类更加繁荣的需要。我们需要彼此紧密合作,大家互相聚在一起,相互激发和挤压,就会有新的科学技术爆发出来。这次,来自25个国家的精英们欢聚一堂,我们认识了,就有了共同交流的平台。教练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赛队与赛队之间可以互相激发,可能就留下了火种,擦出了火花,年轻人们把火种带回祖国,去点燃了自己国家的大火。新的科学技术一定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消除贫困,使人类的生活能够改善,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第四次工业革命波澜壮阔,其规模之大不可想象。今天的年轻人是未来大算力时代的领袖,人类社会对你们具有很大的期望,二三十年之内的人工智能革命,一定会看到你们星光闪耀。
二、华为一贯秉持发现、发展人才,但绝不垄断人才的原则。坚持开放,拥抱全世界人才。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与人才的交流,更快的速度和更好的人才是国家繁荣的基础。华为愿意与学术界共同培养信息领域的优秀人才,但绝不垄断人才。这些人才在华为锻炼、学习、成长之后,将来各自回归他们的祖国,也有利于各国信息产业的振兴。
三、对于竞赛,我们会长期稳定地支持发展,赞助全球和各区域大赛的组织。华为愿意赞助ICPC教练、参赛人员等来中国交流。华为资助竞赛不以华为为目的。我们不仅要坚持,还要加大对这类活动的赞助。
支持未来ICPC全球赛在中国的举办,并邀请优秀选手和教练来中国多走走、多看看。比如北京、深圳、杭州、上海、贵州……也可以去新疆、西藏等边疆省份感受一下,还有一些小县城也非常漂亮,值得去看看,了解中国的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坐坐高铁,体会中国的发展速度;喝喝咖啡,吃吃烧烤,感受中国的美食和文化氛围。
除了支持或协办全球软件大赛,我们也要支持其他学科的竞赛,例如信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神经网络……,对这些学科的青少年逐步开始支持,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从而促进基础科学的人才培养。
四、我们会开放全球的园区,支持ICPC在华为园区举办的比赛,同时也会对大家开放研发区,邀请年轻人才来体验华为的工作环境。
华为愿意面向全球优秀青少年开放信息领域的技术难题、开放实习与研究机会,帮助接触华为的端边管云平台、参与攀登珠峰的基础和前沿探索;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比如组织难题挑战赛事、黄大年茶思屋的开放研讨等,让青少年了解产业现实的挑战,在做题突破中能够得奖,这样就节省了勤工俭学的时间用于更好地学习,通过这个过程,也能让年轻人更好地成长。
现场问答环节:
俄罗斯ICPC教练:我作为ICPC冠军队教练已经10年了。很多公司支持人才发展,但可能因为与业务没有直接的关系,他们就不太愿意支持大规模竞赛如ICPC。自从华为在本地建立起了资源中心,支持竞赛,一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发现华为不仅是为了招聘人才,更多的是帮助本地社区去发展人才。我们获得了竞赛部门的大力支持,我的冠军团队也有25人加入了华为各个部门。我想问,华为为什么觉得支持竞赛对业务发展这么重要,或者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呢?
任总:俄罗斯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叶卡捷琳娜引进了西方的绘画、音乐、哲学……同一个时代,中国清朝走的是闭关锁国的道路,因此俄罗斯早于中国实现了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基础理论研究得到前苏联的重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例如茹科夫斯基、门捷列夫、罗蒙诺索夫、波波夫……近期比如,前苏联六十年代有位科学家彼得·乌菲姆契夫,最先发现钻石切面有无线电反射功能,但前苏联研究了半天觉得这个东西没用,为什么?因为做不到,没有意义,所以批准了数学家的论文公开发表。但美国人看了以后,如获至宝,花20年时间把F22隐形飞机做出来了。
华为公司虽然是一个商业公司,但是并不是唯利是图的公司。比如说我们资助竞赛是真心诚意的,并非是要获得人才,以后我们还加大竞赛活动的赞助。刚才跟Bill主席喝咖啡,我们讲了希望通过你们把信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神经网络……的竞赛都可以引到中国来。跟我们有关无关,我们都可以给予支持。就像Bill主席讲的,科学技术要用于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消除贫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Sun Teck(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IOI成员,新加坡信息奥赛主席,前ICPC赛队教练):首先,感谢华为大力支持我们训练学生并参加竞赛。其次我想介绍一下另外两个竞赛组织:一是IOI(国际信息学奥赛),是ICPC的下游合作伙伴,主要是去发现、培养人才。IOI遇到一些问题,90多个国家加入,仍有柬埔寨、老挝、文莱、缅甸等很多国家没有加入,这些国家需要我们的支持,这和华为传播信息技术、连接世界的愿景也是一致的。已经加入IOI的国家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没有足够资源去培训学生因而很少赢得奖项,从而没有机会参与到ICPC,希望华为能够帮助IOI的发展。另外一个是EGOI(欧洲女生信息学奥赛),是专门为女子办的,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今天的58人里只有一位女生,占不到2%,关于如何实现竞赛中的性别平衡,希望华为能够支持。
任总:新加坡立国时,李光耀定了两个最重要的政策,第一确定了国家语言为英文,连接了一个非常大的世界;另一语言是汉语,准确来说是普通话和简体字,这样就把两个大世界都连起来了。今天我们进行计算机竞赛,就要统一计算机的语言,统一大算力时代的标准,通过我们喝咖啡,通过我们交流,消除我们之间的障碍和隔阂。
这次我们把参加的25个国家连接起来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燃你们国家的大火。欢迎教练和年轻人,随时到中国来,你们已经加了我们很多同事、朋友的通信方式了,可以保持沟通和联系。今天你们这些年轻人就是我们永久的伙伴。除了ICPC,我们也要支持IOI,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神经网络等学科的竞赛,一起促进基础科学的人才培养。
Meza(智利圣玛利亚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ICPC拉美地区主管):我感到很骄傲,因为一位拉美选手获得了本次冠军,当然我们还有很多优秀学生。或许是因为美洲有相关限制,在拉美,华为的工作机会不多,华为是否欢迎拉美人才来实习,比如来中国会不会有一些系统化的支持?
任总:无论是拉美还是其他国家的优秀人才,我们都欢迎到华为来。我们有个网络平台叫“黄大年茶思屋”,学生可以在上面联系相关专家沟通,如果专家觉得你应该到中国来面对面地一起实习,都是可以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美国倾举国之力打击的5G是谁发明的?其中的Polar码是谁发明的?是土耳其的Arikan教授。他十几年前发表了一篇数学论文,发表两周以后我们发现了这篇文章,就组织了数千科学家和专家研究解析并工程化,才做出了今天领先世界的5G。所以,天涯何处无芳草?到处都有优秀人才,当然大概率是在美国。天才从哪个地方冒出来,谁都不知道,欢迎在网络上和我们的专家沟通。
北京大学教授、ICPC亚洲东部区域竞赛总监:过去的十几年中都是美国公司在赞助,但从几年前华为开始赞助全球性的活动,终于中国公司也能站出来赞助全球的教育活动,我们感到非常自豪。我想请问您对高等教育有什么样的期望?
任总:我们不仅要继续资助活动,而且我认为资助力度还不够,要继续加强。
高等教育应该因材施教,不要老强调统一的教材;中小学教育,“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我认为是不正确的,不能让优秀的学生等跑。中国教育一定要振兴起来,华为公司这些年由7000多位高鼻子的外国科学家、专家,13800多位留学生,大多数是博士,再加上十多万咱们中国的优秀学生,组成研发队伍,才扭转了困难。如果美国将来关闭一些学科,不允许中国留学生去留学的话,那我们就只能从中国大学获得人才,大学不能同质化。
法国选手:有一种科学研究叫无用研究,说它无用其实是短期还不知道它应用到哪里,这种研究可能主要是由大学而不是公司完成,但其实这种研究长期来看是非常重要的。华为对这种这类无用研究的是什么看法?华为会不会投资这类研究?
任总:什么叫科学?未知就叫科学。现在大家都知道,美国在科学研究上自由化程度是比较高的。在二战前,美国基础研究是很薄弱的,基本上是依赖欧洲的理论来支撑其工业、航空、航天……如同今天中国对西方的依赖,大量的定理定律、公式、发明……都来自欧洲。二战结束后,美国发现自己是跟在欧洲后面跑,因为美国基本上没多少基础理论积淀。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尔·布什,写了一本书叫《科学:无尽的前沿》,提出美国要研究看起来没有用的、遥远的东西,就是研究了很多“无用”的科学,美国在二战以后基础科学就蓬勃发展。到90年代以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一个教授叫司托克斯写了一本书《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 : 巴斯德象限》,关于如何通过应用牵引科学的探索,把“无用”的科学聚集起来变成有用的。在这个数字时代,美国称雄了世界,我们就是搭上了时代的数字列车发展起来的。
当今时代,科学和技术的边界越来越接近,科学转化为技术的时间越来越短,如果等到大学把理论完全研究明白,我们再去进行技术开发,就已经没有先发优势,没有竞争力了。所以我们自己也开始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每年大约投入30-50亿美金用于基础理论研究。我们和大学一起并驾齐驱、互相嵌入式地共同研究这些看似无用的科学。
巴西选手:因为美国制裁,近年华为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我想知道华为是如何应对,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可持续发展?以及是否要恢复和美国的关系,还是说不用跟美国恢复关系仍然能够持续发展?
任总:美国制裁对我们来说确实是压力,但是压力也是动力。打压之前,我们把基础平台建在美国。美国打压以后,我们被迫把平台切换到另一个平台,这是艰难的。经过这四年的攻坚,20万员工的拼搏奋斗,我们基本上建立了自己的平台了,将来和美国的平台不一定在同一个基础上运行,但互联互通是一定的。
孟加拉国选手:这次ICPC参赛者有没有机会加入华为?未来职业发展机会是什么?
任总:我们的竞赛活动完全是学术性的,与加入华为没有直接关系。如果你有意愿加入华为,可以向我们当地的人力资源部门去申请,我们欢迎全世界优秀人才加入华为。孟加拉有将近2亿人口,西方曾判断孟加拉会是下一个新兴的工业国家。现在孟加拉有你这样的优秀人才,慢慢地会引导国家走向更快的发展。但更快发展的基础是什么?是速度。希望你能够带头,把所学所获带回孟加拉,把国家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速度。
ICPC墨西哥&中美地区主管:一些科技公司如甲骨文、思科在墨西哥设置了研发中心。我想请问未来华为是否有计划在墨西哥或者是在拉美设置研发机构?
任总:海外研发的布局,需要问我们2012实验室的主任,我们把您的意见带回去。墨西哥有很灿烂的文明,玛雅文化现代人到今天也还没有完全搞明白。墨西哥文明起源很早,我们相信这种文明在世界各国都会有。我们也可能会考虑到那里,但还是要根据2012实验室的具体部署来。以前我们的部署是以美国为中心、分布全世界,后来美国打击我们,我们就以欧洲为中心,逐渐以欧亚为中心,拉美就去的少了。拉美还受美国的管制,我们还要进一步评估一下管制的状况。
俄罗斯选手:华为公司有这么多人,通过怎样的管理实现高效运作?
任总:在创立公司之初我访问了美国,以IBM为主体去理解他们的管理。第一,IBM的企业目标管理,就是为客户服务,一切都要以客户为中心,这样企业就有了一个整体方向感,这个方向感把员工凝聚起来了。第二,学习IBM推行IPD,就是在研发中怎么加入市场、服务代表,IPD是一个前瞻性的领导组织来引导研发前进。接下来又向IBM学习IFS、ISC财务和供应链管理。这样,流程体系就清楚了。最重要的是分配问题,我们就研究华为财富在哪儿,财富怎么分配。我们认为财富在员工的脑袋里面,把脑袋拿来称一称到底有多重,就给你分多少。我们的分配方式,劳动分三,资本分一。
冰岛选手:不知道是真的假的,我之前听说您本人是果粉?
任总:因为我女儿在美国读书,如果不用苹果,她上课就很不方便。我们不要排外,我们也经常探究苹果的产品为什么做得好,也能看到我们与苹果之间的差距。有一个老师是很幸福的,可以有学习机会,有做比较的机会。如果从这些角度来说我是果粉呢,也不为过。
2022年11月30日,斯坦福日报发布消息称,斯坦福大学对校长马克·泰西尔-拉维尼涉嫌学术不端行为展开调查。
校长也涉嫌学术不端?
遭到篡改论文数据和图片等学术不端指控,并历经8个月的审查后,2023年7月19日,审查报告公布当天,斯坦福大学第11任校长、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明星”专家马克·泰西尔-拉维尼 (Marc Tessier-Lavigne)宣布辞职——辞去斯坦福大学校长职务。
“自2023年8月31日起生效。”斯坦福大学董事会主席杨致远(Jerry Yang)在公开声明称,并称,董事会已任命理查德·塞勒 (Richard Saller) 教授自2023年9月1日开始担任斯坦福大学临时校长,持续到该校下一任校长就任为止。在接下来的几周内,董事会将任命一个委员会遴选新校长。马克·泰西尔-拉维尼将继续担任斯坦福大学生物系终身教授。
马克·泰西尔-拉维尼将继续担任斯坦福大学生物系终身教授。
“我很高兴专家小组认为我没有参与任何欺诈或伪造科学数据的行为。具体来说,专家小组没有发现我在所审查的 12篇论文中存在不当行为,也没有发现我对自己实验室中的研究不端行为知情或罔顾事实。”马克·泰西尔-拉维尼在公开信中这样表示。
对斯坦福大学前述特别委员会审查的12篇问题论文中,马克·泰西尔-拉维尼表示,他是其中5篇论文的主要作者的。他将撤回3篇论文,并对另外2篇论文进行更正。
2022年11月30日,斯坦福日报发布消息称,斯坦福大学对校长马克·泰西尔-拉维尼涉嫌学术不端行为展开调查。
“冗长的更正。”对此,斯坦福大学校报——斯坦福日报(The Stanford Daily)19日报道称,并称上述论文已被广泛地引用。
马克·泰西尔-拉维尼称,12篇被审查的问题论文中7篇论文,他是非主要作者。“关于这些论文,专家组的结论证明我不知道研究数据有任何错误或操纵。”
他还称,他领导实验室研究的32年里,作为主要作者,发表了74篇论文;作为非主要作者,发表了150多篇论文。
马克·泰西尔-拉维尼担任斯坦福大学校长一职长达近7年时间。他的辞职,被认为与8个月前斯坦福日报的公开曝光有关。
被指控学术不端,学术“明星”校长跌落神坛
2022年11月29日,斯坦福日报发表报道称,“斯坦福大学校长马克·泰西尔-拉维尼与他人合著的一篇论文被公众指控包含多张被篡改的图片,一家知名研究期刊向斯坦福日报证实,该期刊正在审查这篇论文是否存在科学不端行为。”
这位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的著名神经科学家和学术“明星”由此跌落神坛,深陷学术信任危机。
2022年12月,斯坦福大学董事会召集了一个由其成员组成的特别委员会,负责监督对马克·泰西尔-拉维尼校长署名些科学论文相关问题的审查。
争议一度聚焦在马克·泰西尔-拉维尼2009年2月19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一篇重磅研究论文。该论文称,实验结果表明,“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的细胞外片段通过受体6(DR6)和胱天蛋白酶6(caspase 6)起作用,导致阿尔茨海默病。”
前述研究成果被一些专家认为应该获得诺贝尔奖。基因泰克公司也基于这一研究成果宣称,正在研发可能帮助数百万名患有这一毁灭性疾病的患者的抗体药物和小分子药物。
但随后,前述论文的实验结论和研究过程都遭到质疑,论文中的数据也被质疑系伪造,被呼吁撤稿。
涉事论文的标题是《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 (APP) 结合死亡受体6(DR6),通过不同的半胱天冬酶触发轴突修剪和神经元死亡》(APP binds DR6 to trigger axon pruning and neuron death via distinct caspases)。
马克·泰西尔-拉维尼2009年2月19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一篇重磅研究论文遭到质疑。
2016年12月,有读者在论文发表后评议网站PubPeer上留言称,前述论文的图4e和4i没有对照。
2023年2月,又有读者留言,对该论文的图1和图5提出质疑。
2023年3月6日,斯坦福日报报道称,基因泰克公司对马克·泰西尔-拉维尼遭到质疑的2009年发表阿尔茨海默病的开创性研究论文展开内部审查。
在前述论文发表4年后,2023年3月15日,《自然》杂志发表编者按(Editor’s Note)称,前述论文中的一些数据引起了关注。《自然》杂志正在调查这些问题,并将尽快作出进一步的编辑回应;同时,建议读者在使用前述论文的的结果时要谨慎。
2023年4月6日,基因泰克公司公开发布了审查结果,名为“2023年基因泰克公司对2009年《自然》杂志论文及相关研究的审查结果”(Findings of 2023 Genentech Review of 2009 Nature Paper and Related Research)。该报告称,专家指出,图1d和5e以及补充材料的图9c和17c包括重复图像。补充材料的图6d中Caspase 6的Western印迹面板似乎包含了由两幅图像合成的图像。“我们尚未确定这些异常是如何发生的。”基因泰克公司将上述发现报告给了《自然》杂志。
基因泰克公司前述报告称,“基因泰克公司进行的遗传实验表明,在两种不同的小鼠模型中,与阿尔茨海默症相关的神经系统特征,如淀粉样蛋白斑块沉积、突触丧失认知行为缺陷,并不依赖于DR6。据此,RRC于2012年终止了DR6药物研发项目。”
基因泰克公司前述报告称,“许多人都希望能最终找到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方法。许多参与该项目的科学家 为该项目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最终证明其基本生物学原理是错误的。”“基因泰克公司终止DR6药物研发项目,标志着多年来充满挑战且常常令人沮丧的研究工作的结束。”
基因泰克公司前述报告称,前述遗传实验的结果由马克·泰西尔-拉维尼与在基因泰克公司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撰写成两篇论文,2013年提交给《神经科学杂志》,并于2014年发表。这两篇论文均由 Tessier-Lavigne 博士与基因泰克等公司的研究人员共同撰写。这些论文发表后,科学界开始讨论其中报告的结果和结论与2009年《自然》杂志论文报告的结果和结论有何不同。
后续行动:撤稿3篇更正2篇
马克·泰西尔-拉维尼在其实验室网页上发表公告称,将对其作为主要作者的5篇问题论文采取撤回或更正的纠正措施。
但他同时表示,“需要强调的是,科学小组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我在这五篇论文中存在任何研究不当行为,也没有发现我对实验室中的研究不当行为知情或罔顾事实,或者合理地希望我能够发现其他人的研究不当行为,从而需要采取这些纠正措施。”
对于分别发表《细胞》(Cell)、《科学》(Science) 上的三篇论文,马克·泰西尔-拉维尼称,打算尽快撤回,并称,虽然此前《细胞》期刊拒绝发表更正,称更正没有必要或不适当,并称《科学》期刊此前同意发表提交的更正,但后来没有这样做。
他表示,尽管上述三篇论文中的许多结果已经得到证实,但关于这些论文中的多个图像的问题在几年前就已经浮出水面,全部由他实验室的同一位科学家生成。专家小组的调查进一步揭示,生成这些图像的科学家在二十多年前发表这些论文时进行了严重的数据操纵。“专家小组的报告证实,在论文发表时,我并不了解该人操纵数据的情况,事实上,我只是在专家小组审查期间才了解到这一点。”
马克·泰西尔-拉维尼称,专家组的报告指出,“专家组没有理由相信 Tessier-Lavigne 博士在三篇论文发生的同时就知道这些研究数据操纵的情况。事实上,期望 Tessier-Lavigne 博士在相关论文发表之前或发表时发现这些研究数据操纵的实例是不合理的。”然而,根据这些新信息,很明显,这些论文必须被撤回。
对于前述2019年发表在《自然》杂志的论文,马克·泰西尔-拉维尼称,专家小组发现有关本文的欺诈指控“不准确”。相关论文中的多个异常现象在过去几个月中被曝光,调查发现了某些发表前不一致的实验结果。“需要强调的是,我告知专家组,我在发布之前并不知道这些新问题,并且专家组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相反的情况。”专家组还发现,发表后续论文的方法“在正常科学实践的范围内”,但不额外撤回或直接纠正论文的做法“次优” 。“我打算尽快发布这样的更正。”
对于一篇2004年发表在《自然》杂志的论文,马克·泰西尔-拉维尼称,涉事论文中的几个图片的问题是在去年12月被提出的,“那是我第一次了解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专家组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我知道或者合理地知道这些问题。”
马克·泰西尔-拉维尼承认,前述2004年《自然》杂志论文中两个受到质疑的图片是在其实验室生成的,且其中至少有一张表明存在操纵研究数据的证据。“尽管我的一位合著者找到了确认图中所示结果的原始数据,但它仍然需要彻底修正。我已经就此事与期刊取得联系。”
公开资料显示,马克·泰西尔-拉维尼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特伦顿。他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获得了物理学学士学位,在英国牛津大学获得了哲学和生理学学士学位,并获得了牛津大学的罗德奖学金。他于1987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UCL) 获得了神经生理学博士学位,并在伦敦大学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
1991年至2003年间,他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斯坦福大学担任教职。他还是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2003年,他受聘加入生物技术公司基因泰克(Genentech),担任研究执行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官,指导1400名科学家从事癌症、免疫紊乱、传染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疾病研究和药物发现。
2011年,他成为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校长。
2016年9月1日,马克·泰西尔-拉维尼就任斯坦福大学第11任校长,2023年7月19日宣布辞职。
斯坦福大学官网称,马克·泰西尔-拉维尼是大脑发育和修复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者。他的研究重点是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症等退行性脑部疾病的病因和治疗,以及脊髓损伤的治疗。他和同事通过识别指导神经细胞之间连接形成的分子,揭示了胚胎发育过程中大脑中的神经回路是如何形成的。这些机制的缺陷会导致神经系统疾病。这些机制还提供了帮助创伤后神经连接再生的目标。他的贡献获得了众多奖项和荣誉的认可,包括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等。
附涉事论文链接:
1.Cell(1999):https://doi.org/10.1016/S0092-8674(00)80804-1
2.Science (2001):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1059391
3.Science (2001):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1058445
4.Nature(2009):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07767
5.Nature(2004):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03080
·“助听器无法干预(健康群体)没有变动的认知能力,然而高风险人群的认知能力下降速度几乎是同龄人的三倍。为了降低痴呆症的风险,政府和个人应该优先考虑听力健康。”
对于高风险人群,佩戴助听器可能有助于预防痴呆症。
当地时间7月17日,发表在《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上的一项研究《Hearing intervention versus health education control to reduce cognitive decline in older adults with hearing loss in the USA(ACHIEVE):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表示,听力干预可能会降低痴呆症高风险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下降速度,但不会降低低风险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下降速度。
该研究是目前第一个关于助听器减少老年人长期认知能力下降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在过去的十年里,学界已经确定听力损失是患痴呆症的最大风险因素之一,但不清楚助听器是否会降低风险。“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AIC)首席科学官Maria C. Carrillo博士说,”这项研究中,心脏健康观察性研究(ARIC)亚组的积极结果令人鼓舞,值得进一步研究。”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于2023年3月的简报,痴呆症是一种综合症,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这些疾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破坏神经细胞,并损害大脑,通常会导致认知功能(即处理思维的能力)退化,其程度超出通常预计的生物衰老结果。目前全球有超过 5500 万人患有痴呆症,每年新增病例近1000万例。痴呆症是全球第七大死亡原因,也是造成全球老年人能力丧失和依赖他人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危人群更应当佩戴助听器
从2017年11月9日到2019年10月25日,老年人衰老和认知健康评估(ACHIEVE)的研究人员对977名年龄在70岁至84岁之间的老年人进行了跟踪调查。其中,四分之一的人是ARIC的受试者;四分之三的人未参与ARIC。平均而言,这些来自ARIC的参与者,比其他参与者患痴呆症的风险因素更多,因为他们年龄较大,收入较低,血压较高,并且更有可能独自生活。
在这次研究开始时,所有参与者普遍都有轻度至中度听力损失,这是老年人的典型症状,但他们没有明显的认知障碍。研究中,所有参与者被随机分配为接受听力学家和助听器治疗的干预组,以及每六个月接受一次慢性病预防咨询的对照组。研究人员每年对这些人进行一次随访,通过一系列认知测试对比他们的延迟单词回忆和逻辑记忆情况。结果显示,三年后,使用助听器的参与者和未使用助听器的参与者,在认知能力下降速度上没有任何显著差异。
然而,当研究人员单独分析被认为患痴呆症风险较高的ARIC受试者时,结果显示,佩戴助听器的ARIC受试者在三年后的认知下降程度比不佩戴助听器的ARIC受试者少48%。研究人员分析认为,上述无明显差异现象可能是因为——志愿者的认知能力没有下降太多。“助听器无法干预(健康群体)没有变动的认知能力,然而高风险人群的认知能力下降速度几乎是同龄人的三倍。”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教授、ACHIEVE的首席研究员Frank Lin说,“为了降低痴呆症的风险,政府和个人应该优先考虑听力健康。”
研究人员同时发现,听力干预能够使大脑更容易倾听并帮助人们保持更多的社交和身体活动,这能够减缓思维和记忆的衰退。“社交活动对保持我们的认知健康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的听力不太好,他就不太可能出去参加社交活动。” Frank Lin说。研究人员推断,听力下降增加患痴呆症几率的病理机制可能有三种。另外两个机制则是功能性的——如果耳蜗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磨损,内耳可能会向大脑发送混乱的信号,大脑必须更加努力地工作,重新分配大脑的能量来理解它所听到的东西。同时听力损失也可能会对大脑产生结构性影响,导致某些部分萎缩得更快。
但助听器对老年人长期认知功能的影响仍然需更多数据验证。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的听力学主任Rebecca Lewis认为,这项研究的局限性之一是它的时长不足——比如助听器可能会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健康人群也有益。
她还指出,接受听力损失治疗的小组并不仅仅佩戴助听器,他们还获得了高质量的听力学护理,包括定期就诊和设备调试。“这不仅仅是‘让我们插上一些助听器,然后送你上路’。” Rebecca Lewis说,“如果这群人在没有与听力学家互动的情况下使用非处方助听器,这种方法(佩戴助听器)还会有效吗?我不相信情况会是这样。”
此外,这项研究的另一项局限性是没有考虑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Frank Lin说,他们讨论了使用假助听器的可能性,但觉得这会使人们不愿意参加这项研究。
推动处方助听器进入医疗保险体系
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统计,超过 3700 万美国人(即15%的成年人)患有某种程度的听力损失,但其中只有五分之一的人使用助听器。长期以来,处方助听器(销售对象是所有年龄组,能够补偿轻度到重度听力损失)的价格高昂,从近 2000 美元到 7000 美元不等,并且大多数医疗保险不支付助听器购买费用,只支付诊断测试费用。
2022年8月,FDA根据2017年通过的《非处方助听器法案》(Over-the-Counter Hearing Aid Act)修订了助听器的监管内容,废除了此前助听器只能在美国凭处方获得的销售条件。修改后的法案有助于更多的公司进入助听器市场、促进市场增加竞争和创新,并最终降低非处方助听器的价格。
新规生效后,美国零售商立即开始在网上和实体店销售非处方助听器(销售对象是18岁以上且没有其他复杂耳部疾病的轻度至中度听力损失患者)。美国电子零售商百思买(Best Buy)宣布将出售20款非处方助听器,每款价格从200美元到3000美元不等。美国跨国零售企业沃尔玛(Walmart)的售价从199美元到999美元不等,而美国最大的连锁药店沃尔格林(Walgreen)开始以799美元的价格出售非处方助听器。根据加拿大广播公司(CBC)估计,这一变化将使数百万需要助听器的美国人负担得起助听器。
然而,此次FDA修改的助听器监管条例并不包括处方助听器。因此,需要购买处方助听器,以及需要得到听力学家专业指导的人仍然无法从现有的政策中获益。2021年,美国总统乔·拜登(Joe Biden)提出了《重建更好未来法案》(Build Back Better Act),其中包含了更新医疗保险的内容,包括将听力学支持服务以及处方助听器纳入医保当中,但最终美国国会并未通过这一法案。该法案在重新修订过后更名为《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并删除了有关听力学支持服务和处方助听器的内容。
“我希望这项研究能够有助于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支付处方助听器的费用。”Frank Lin说,“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们将与愿意支持我们的国会政策制定者一起,尝试推动这一医疗保险福利。”
2019年,江南大学作为依托单位,张聪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万元资助。
江南大学 视觉中国 资料图
江南大学 视觉中国 资料图
就“教职工虚构论文署名作者后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举报并撤回8篇论文”事件,7月18日,江南大学回应澎湃科技称,该校已将调查报告报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该校各单位认真开展自查,均未发现类似情况。
涉事人员会受到什么处理?相关科研资金被追回?
18日,江南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向澎湃科技表示,涉事教职工张聪已离职,“不是我们的人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目前已对该事件作出处理决定。
但该负责人称,相关处理决定在校学术委员会相关人员手中,他不掌握。
针对该事件,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宣传部门工作人员向澎湃科技表示,暂未获悉相关情况。一般来说,职能部门对类似事件进行处理,处理结果经有关领导讨论认为可以公布的,会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上公布。
2019年,江南大学作为依托单位,张聪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万元资助。
据澎湃科技此前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网页显示,2019年,江南大学作为依托单位,张聪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25万元资助,项目名称为“混杂纤维自密实混凝土隧道管片火灾高温爆裂机制与力学性能退化规律研究”。而8篇涉事论文的致谢内容都提及,相关研究受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908247)和江苏省土木工程环境灾变与结构可靠性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KFJJ202007)的资助。
江南大学的答复函称,该校知悉上述学术不端事件的时间是2023年4月17日,校方收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4篇标注张聪获资助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论文涉嫌科研不端的函,随后展开调查。但2023年2月,张聪从该校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离职。4月26日,张聪现任职单位反馈称,其本人已与有关期刊取得联系并撤回论文。经查核,张聪虚构南洋理工大学Toshiyuki Bangi作为4篇论文署名作者情况属实,“学校形成调查报告并报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为何江南大学查核的是4篇论文“情况属实”,而被撤回的是8篇论文?
前述江南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回应澎湃科技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此前致江南大学的函件只提到4篇问题论文;此外,张聪已离职。
据澎湃科技此前报道,截至2023年6月27日,已有3个国际学术期刊在线发表完全相同的撤稿声明,撤回8篇论文。撤稿声明称,因涉事论文虚构了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署名作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研人员Toshiyuki Bangi ,相关期刊的编辑部在接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研诚信部门的投诉后,撤回了涉事论文。涉事论文的通讯作者均为张聪,其署名单位为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江南大学前述答复函称,长期以来,江南大学高度重视学术诚信教育,对各类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
江南大学官网资料称,江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最新一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
7月19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关于维护半导体产业全球化发展的声明。声明全文如下:
近日,我协会注意到媒体广泛报道了一些美国芯片企业的领导人正试图游说美国政府减少贸易限制、推动全球合作。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也发布了“关于美国政府对半导体产业潜在额外限制的声明”。这集中反映了美国半导体产业界对美国政府所作所为的担忧。
数十年来,半导体产业能够持续创新并蓬勃发展,得益于全球各主要国家和地区产业主体的相互协作,是全球化分工发展的结果,半导体产业也因此成为全球化最充分的代表。中国大陆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为全球合作伙伴提供了超过80%的巨大市场,有力地支撑了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的供应,为全人类的福祉(包括最不发达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坚信,经过数十年发展起来的半导体产业全球化一旦被破坏,必然会对全球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会导致半导体全球供应链的碎片化,也会破坏全球市场的统一,进而断送全球经济的繁荣。过去二十多年,美国半导体产业积极推动和引领了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化分工,为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令人遗憾的是,美国政府近年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破坏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化,破坏半导体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将不可避免地损害全球消费者的利益,也会削弱美国半导体产业的竞争力,理所当然地引发了包括美国半导体产业在内的全球人士的广泛担忧。
中国半导体产业根植于全球化,成长和壮大于全球化。我们将始终坚持开放合作,与世界各国、各地区一切愿意合作的产业界同仁共同维护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化,推动政府/当局支持半导体产业的国际合作。同时,中国半导体产业也会持续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与全球伙伴共同发展。
当地时间7月17日,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在官网就美国政府对半导体可能实施的额外限制发表声明。声明称,白宫反复采取过于广泛、模糊不清、有时是单方面的限制措施,可能会削弱美国半导体行业的竞争力,破坏供应链,引发重大市场不确定性。SIA敦促白宫与行业和专家更广泛地进行接触,在评估当前和潜在限制措施的影响之前,不要再实施进一步的限制措施,以确定它们是否狭窄且明确定义,是否一致适用,并且是否与盟友充分协调。
7月18日,有记者向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提问:据彭博社报道,拜登政府对中国的投资管制,计划把范围限缩到只针对先进技术的新投资,预计直到明年才有可能实施。据了解,白宫官员正准备在8月底前为这项延宕已久的计划总结出一个提案,目的为检查甚至禁止美国对中国半导体、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AI) 领域的投资。包括生物科技和能源产业等领域则不在限制范围之内。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回应?
毛宁说,中方一贯反对美方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我们认为对正常的技术合作和经贸往来人为设置障碍这种做法违反市场经济原则,扰乱全球产供链稳定,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我们希望美方将拜登总统“无意对华‘脱钩’,无意阻挠中国经济发展,无意围堵中国”的承诺落到实处,为中美经贸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a) 铅磷灰石结构。(b) 铜取代结构。来自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研究员西尼德·M·格里芬的最新预印本论文。
LK-99晶体结构的俯视图(a)和侧视图(b)。
在一项重复实验中,新合成的LK-99被置于永磁体上,但没有检测到斥力,也没有观察到磁悬浮现象。
在重复实验中,测定LK-99的室温下的电阻。
韩国量子能源研究中心公司相关研究团队合成LK-99的实验步骤和最终样品。
在一项重复实验中,新合成的LK-99被置于永磁体上,但没有检测到斥力,也没有观察到磁悬浮现象。
“神奇”材料LK-99的第一批重复实验结果陆续公布。
这是一种被韩国科研团队等人员宣称具有室温超导性能的铜掺杂铅磷灰石材料。
在LK-99的两篇论文于7月22日上午首次在预印本网站公开约一周后,目前至少又有三篇与LK-99相关的新论文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公开。
其中两篇来自中国,分别由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完成;另一篇来自美国,由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研究员西尼德·M·格里芬(Sinéad M. Griffin)完成。
LK-99的理论模型正确,但难制备出成功的样品,尚未被成功复现?
8月1日,前述研究LK-99的一篇论文的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孙岩研究员和刘培涛研究员告诉澎湃科技,他们主要进行了理论计算,从计算结果来看,LK-99有室温超导的可能性;从能带的角度,给出了一些解释,“但是不confirm(但这不是证实)”。
孙岩同时表示,“理论和实验还是有gap(区隔)的”,“这没法预测,只能说,它有(室温超导)这种几率”,但LK-99到底能不能在室温常压条件下真正地进入超导态,还需要在实际的实验中进行检验。
前述论文中,西尼德·M·格里芬表示,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发现LK-99模型存在超导体家族中高转变温度的共同特征。
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团队对合成的LK-99检测发现,它的室温电阻不为零,也没有观察到它发生磁悬浮。该论文称,上述材料表现出的表现出特征类似半导体,而非超导体。
除了上述论文,还有网友公开实验数据和视频称,重复实验中合成的LK-99表现出一定的抗磁性,但未观察到超导现象或超导磁悬浮现象。
韩国量子能源研究中心公司相关研究团队合成LK-99的实验步骤和最终样品。
北航论文:未发现LK-99具有超导性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7月22日上午,韩国量子能源研究中心公司相关研究团队在预印本网站上陆续提交两篇类似的论文,宣称一种命名为LK-99的铜掺杂铅磷灰石材料拥有“室温+常压”超导能力,系全世界首款室温常压超导材料。但其目前公布的实验数据被认为不足以证明LK-99系超导体,因而受到质疑。随后,国际上多个研究团队尝试合成LK-99,以验证其实验结果。
在重复实验中,测定LK-99的室温下的电阻。
7月31日16时13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知琪教授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提交了标题为《由Pb2SO5和Cu3P烧结而成的Pb10-xCux(PO4)6O中的半导体传输》(Semiconducting transport in Pb10-xCux(PO4)6O sintered from Pb2SO5 and Cu3P )的论文。该论文称,他们根据韩国团队公布的方法合成了LK-99,但没有发现其具有超导性。
该论文的另一位通讯作者是Peixin Qin。
该论文称,尽管他们合成的LK-99与韩国团队先前报道的LK-99的结构数据一致,但他们没有检测到其超导性,相反,反而发现了类似半导体的特性;该材料在室温下的电阻率约为1.94×10^4Ω/cm。
此外,研究团队在论文中指出,当他们把压制的前述LK-99颗粒在室温下置于磁体顶部时,没有发现排斥现象,也没有观察到磁悬浮现象。“这些结果表明,声称改性的铅磷灰石中存在室温超导体的说法可能需要更仔细地重新审查,特别是在电传输特性方面。”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论文:铜的掺杂致绝缘体向金属转变
7月29日18时04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培涛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提交了标题为《关于 Pb10-xCux(PO4)6O (x=0, 1) 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First-principles study on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Pb10−xCux(PO4)6O (x=0, 1) )的论文。
LK-99晶体结构的俯视图(a)和侧视图(b)。
该论文称,为了阐明铜的掺杂效应,研究团队使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LK-99及其母体化合物的电子结构,“我们的结果表明,母体化合物Pb10(PO4)6O是绝缘体,而铜的掺杂会引起绝缘体-金属转变,从而引起体积收缩。”“LK-99在费米能级附近的能带结构具有半填充平坦带和全占据平坦带的特征。这两个平坦带既来自1/4占据的氧原子的2p轨道,也来自Cu的3d轨道与其最近相邻氧原子的2p轨道的杂化。”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团队在上述两个平坦带上观察到四个范霍夫奇点,“这表明在低温下电子对结构畸变的不稳定性。”
研究人员发现,在考虑的掺杂元素中,与银相比,金表现出与铜更相似的掺杂效应。“我们的工作为未来研究LK-99独特电子结构在超导电性中的作用打下基础。”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论文:理论上有超导高转变温度的特征
7月31日17时58分,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研究员西尼德·M·格里芬在预印本网站arXiv提交了标题为《铜掺杂的铅磷灰石中相关孤立扁平带的起源》(Origin of correlated isolated flat bands in copper-substituted lead phosphate apatite)论文。
西尼德·M·格里芬在论文中表示,最近一份关于LK-99在常压下的室温超导性的报告激发了人们对何种材料和何种机制可实现高温超导性的兴趣。她对铜掺杂的铅磷灰石材料LK-99进行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确定了其在费米级上相关的孤立平带,“这是已建立的超导体家族中高转变温度的共同特征。”
(a) 铅磷灰石结构。(b) 铜取代结构。来自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研究员西尼德·M·格里芬的最新预印本论文。
她认为,这些孤立带起源自铜离子引起的结构畸变和铅孤对子的手性电荷密度波。“这些结果表明,一个最小的双带模型可以涵盖该系统中的大部分低能物理。”
也就是说,她认为,计算结果显示,LK-99可能存在超导性能。该论文称,如果铜离子取代铅离子的位置合适,相关化合物可以显示出高温超导体的许多关键特征。但在获得大块超导样品时,铜离子完成上述取代,存在挑战性。“尽管如此,鉴于这些诱人的理论特征和有一定可能性的高温超导性的实验报告,我希望这一类新材料的发现,能够推动对掺杂磷灰石矿物的进一步研究。”
附论文链接:
1.韩国论文1:https://arxiv.org/abs/2307.12008
2.韩国论文2:https://arxiv.org/abs/2307.12037
3.北航论文:https://arxiv.org/abs/2307.16802
4.中国科学院金属所论文:https://arxiv.org/abs/2307.16040
5.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论文:https://arxiv.org/abs/2307.16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