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表示,每年大约投入30-50亿美金用于基础理论研究。
·华为公司轮值董事长孟晚舟表示,华为十年间从All IP到All Cloud,将正式启动全面智能化战略,持续打造坚实的算力底座,满足各行各业多样性的AI算力需求,做厚“黑土地”,为世界构建第二选择。
·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表示,“我们不要排外,我们也经常探究苹果的产品为什么做得好,也能看到我们与苹果之间的差距。有一个老师是很幸福的,可以有学习机会,有做比较的机会。如果从这些角度来说我是果粉呢,也不为过。”
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表示,每年大约投入30-50亿美金用于基础理论研究。
“我们即将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基础就是大算力,今天的年轻人,明天有可能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袖。”近日,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又发声了。
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简称ICPC)北京总部9月19日公布的《今天我们汇聚一堂,明天我们将奔向四面八方——任正非与ICPC基金会及教练和金牌获得者的学生的谈话纪要》中,任正非表示,“第四次工业革命波澜壮阔,其规模之大不可想象。”“今天我们进行计算机竞赛,就要统一计算机的语言,统一大算力时代的标准,通过我们喝咖啡,通过我们交流,消除我们之间的障碍和隔阂。”
20日,华为公司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CFO孟晚舟在华为全联接大会2023上发表主题演讲时也强调了算力的重要性。“当前,人类社会正加速迈向智能世界,数据正在爆炸式增长,智能技术也在突飞猛进,以强大算力为基础的各种模型和算法不断涌现,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创新的‘矢量效应’更加凸显,未来超越想象。”她表示,华为从2003年提出All IP到2013年提出All Cloud,将正式启动全面智能化(All Intelligence)战略,持续打造坚实的算力底座,满足各行各业多样性的AI算力需求,做厚“黑土地”,为世界构建第二选择。
“人工智能的发展,算力是核心驱动力。大模型需要大算力,算力大小决定着AI迭代与创新的速度,也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算力的稀缺和昂贵,已经成为制约AI发展的核心因素。”孟晚舟指出,华为将发挥在计算、存储、网络、能源等领域的综合优势,改变传统的服务器堆叠模式,以系统架构创新的思路,着力打造AI集群,实现算力、运力、存力的一体化设计,突破算力瓶颈,提供可持续的澎湃算力。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由ICPC基金会主办,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之一,被誉为计算机软件领域的奥林匹克。任正非在8月21日和26日对ICPC基金会主席、十几位教练和58位各国世界计算机竞赛的金牌获得者发表了谈话,谈到其人才观、教育理念,以及华为所遭遇的困难。
关于美国制裁,任正非说:“打压之前,我们把基础平台建在美国。美国打压以后,我们被迫把平台切换到另一个平台,这是艰难的。经过这四年的攻坚,20万员工的拼搏奋斗,我们基本上建立了自己的平台了,将来和美国的平台不一定在同一个基础上运行,但互联互通是一定的。”
一位冰岛选手问任正非:“不知道是真的假的,我之前听说您本人是果粉?”任正非回答:“我们不要排外,我们也经常探究苹果的产品为什么做得好,也能看到我们与苹果之间的差距。有一个老师是很幸福的,可以有学习机会,有做比较的机会。如果从这些角度来说我是果粉呢,也不为过。”
任正非强调,华为“坚持开放,拥抱全世界人才”,“到处都有优秀人才,当然大概率是在美国”。
“美国在科学研究上自由化程度是比较高的。”任正非说,二战前美国基础研究很薄弱,二战结束后,美国发现自己跟在欧洲后面跑,因为美国基本上没多少基础理论积淀。科学家范内瓦尔·布什写了《科学:无尽的前沿》,提出美国要研究看起来没有用的、遥远的东西,即“无用”的科学。二战以后,美国的基础科学就蓬勃发展起来了。“在这个数字时代,美国称雄了世界,我们就是搭上了时代的数字列车发展起来的。”
为此,任正非表示,当今时代科学和技术的边界越来越接近,科学转化为技术的时间越来越短,如果等到大学把理论完全研究明白,再去进行技术开发,就已经没有先发优势,没有竞争力了。“所以我们自己也开始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每年大约投入30-50亿美金用于基础理论研究。我们和大学一起并驾齐驱、互相嵌入式地共同研究这些看似无用的科学。”
任正非还阐述了他对教育的观点:“高等教育应该因材施教,不要老强调统一的教材;中小学教育,‘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我认为是不正确的,不能让优秀的学生等跑。”
附:今天我们汇聚一堂,明天我们将奔向四面八方——任正非与ICPC基金会及教练和金牌获得者的学生的谈话纪要(2023年8月21日、8月26日)
感谢ICPC基金会主席及十几位教练带了58位各国世界计算机竞赛的金牌获得者,来我们公司考察与竞赛。我们会继续支持你们的全球活动,也希望通过你们将全球大学生数学、物理、生物……竞赛引进来,我们同样给予赞助与支持。
一、我们即将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基础就是大算力,今天的年轻人,明天有可能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袖。我们支持竞赛的目的是要为年轻人搭建一个绽放生命火花的舞台。
团队协作既是竞赛制胜的基础,也是维持生存的基础,更是人类更加繁荣的需要。我们需要彼此紧密合作,大家互相聚在一起,相互激发和挤压,就会有新的科学技术爆发出来。这次,来自25个国家的精英们欢聚一堂,我们认识了,就有了共同交流的平台。教练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赛队与赛队之间可以互相激发,可能就留下了火种,擦出了火花,年轻人们把火种带回祖国,去点燃了自己国家的大火。新的科学技术一定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消除贫困,使人类的生活能够改善,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第四次工业革命波澜壮阔,其规模之大不可想象。今天的年轻人是未来大算力时代的领袖,人类社会对你们具有很大的期望,二三十年之内的人工智能革命,一定会看到你们星光闪耀。
二、华为一贯秉持发现、发展人才,但绝不垄断人才的原则。坚持开放,拥抱全世界人才。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与人才的交流,更快的速度和更好的人才是国家繁荣的基础。华为愿意与学术界共同培养信息领域的优秀人才,但绝不垄断人才。这些人才在华为锻炼、学习、成长之后,将来各自回归他们的祖国,也有利于各国信息产业的振兴。
三、对于竞赛,我们会长期稳定地支持发展,赞助全球和各区域大赛的组织。华为愿意赞助ICPC教练、参赛人员等来中国交流。华为资助竞赛不以华为为目的。我们不仅要坚持,还要加大对这类活动的赞助。
支持未来ICPC全球赛在中国的举办,并邀请优秀选手和教练来中国多走走、多看看。比如北京、深圳、杭州、上海、贵州……也可以去新疆、西藏等边疆省份感受一下,还有一些小县城也非常漂亮,值得去看看,了解中国的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坐坐高铁,体会中国的发展速度;喝喝咖啡,吃吃烧烤,感受中国的美食和文化氛围。
除了支持或协办全球软件大赛,我们也要支持其他学科的竞赛,例如信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神经网络……,对这些学科的青少年逐步开始支持,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从而促进基础科学的人才培养。
四、我们会开放全球的园区,支持ICPC在华为园区举办的比赛,同时也会对大家开放研发区,邀请年轻人才来体验华为的工作环境。
华为愿意面向全球优秀青少年开放信息领域的技术难题、开放实习与研究机会,帮助接触华为的端边管云平台、参与攀登珠峰的基础和前沿探索;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比如组织难题挑战赛事、黄大年茶思屋的开放研讨等,让青少年了解产业现实的挑战,在做题突破中能够得奖,这样就节省了勤工俭学的时间用于更好地学习,通过这个过程,也能让年轻人更好地成长。
现场问答环节:
俄罗斯ICPC教练:我作为ICPC冠军队教练已经10年了。很多公司支持人才发展,但可能因为与业务没有直接的关系,他们就不太愿意支持大规模竞赛如ICPC。自从华为在本地建立起了资源中心,支持竞赛,一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发现华为不仅是为了招聘人才,更多的是帮助本地社区去发展人才。我们获得了竞赛部门的大力支持,我的冠军团队也有25人加入了华为各个部门。我想问,华为为什么觉得支持竞赛对业务发展这么重要,或者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呢?
任总:俄罗斯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叶卡捷琳娜引进了西方的绘画、音乐、哲学……同一个时代,中国清朝走的是闭关锁国的道路,因此俄罗斯早于中国实现了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基础理论研究得到前苏联的重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例如茹科夫斯基、门捷列夫、罗蒙诺索夫、波波夫……近期比如,前苏联六十年代有位科学家彼得·乌菲姆契夫,最先发现钻石切面有无线电反射功能,但前苏联研究了半天觉得这个东西没用,为什么?因为做不到,没有意义,所以批准了数学家的论文公开发表。但美国人看了以后,如获至宝,花20年时间把F22隐形飞机做出来了。
华为公司虽然是一个商业公司,但是并不是唯利是图的公司。比如说我们资助竞赛是真心诚意的,并非是要获得人才,以后我们还加大竞赛活动的赞助。刚才跟Bill主席喝咖啡,我们讲了希望通过你们把信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神经网络……的竞赛都可以引到中国来。跟我们有关无关,我们都可以给予支持。就像Bill主席讲的,科学技术要用于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消除贫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Sun Teck(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IOI成员,新加坡信息奥赛主席,前ICPC赛队教练):首先,感谢华为大力支持我们训练学生并参加竞赛。其次我想介绍一下另外两个竞赛组织:一是IOI(国际信息学奥赛),是ICPC的下游合作伙伴,主要是去发现、培养人才。IOI遇到一些问题,90多个国家加入,仍有柬埔寨、老挝、文莱、缅甸等很多国家没有加入,这些国家需要我们的支持,这和华为传播信息技术、连接世界的愿景也是一致的。已经加入IOI的国家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没有足够资源去培训学生因而很少赢得奖项,从而没有机会参与到ICPC,希望华为能够帮助IOI的发展。另外一个是EGOI(欧洲女生信息学奥赛),是专门为女子办的,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今天的58人里只有一位女生,占不到2%,关于如何实现竞赛中的性别平衡,希望华为能够支持。
任总:新加坡立国时,李光耀定了两个最重要的政策,第一确定了国家语言为英文,连接了一个非常大的世界;另一语言是汉语,准确来说是普通话和简体字,这样就把两个大世界都连起来了。今天我们进行计算机竞赛,就要统一计算机的语言,统一大算力时代的标准,通过我们喝咖啡,通过我们交流,消除我们之间的障碍和隔阂。
这次我们把参加的25个国家连接起来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燃你们国家的大火。欢迎教练和年轻人,随时到中国来,你们已经加了我们很多同事、朋友的通信方式了,可以保持沟通和联系。今天你们这些年轻人就是我们永久的伙伴。除了ICPC,我们也要支持IOI,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神经网络等学科的竞赛,一起促进基础科学的人才培养。
Meza(智利圣玛利亚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ICPC拉美地区主管):我感到很骄傲,因为一位拉美选手获得了本次冠军,当然我们还有很多优秀学生。或许是因为美洲有相关限制,在拉美,华为的工作机会不多,华为是否欢迎拉美人才来实习,比如来中国会不会有一些系统化的支持?
任总:无论是拉美还是其他国家的优秀人才,我们都欢迎到华为来。我们有个网络平台叫“黄大年茶思屋”,学生可以在上面联系相关专家沟通,如果专家觉得你应该到中国来面对面地一起实习,都是可以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美国倾举国之力打击的5G是谁发明的?其中的Polar码是谁发明的?是土耳其的Arikan教授。他十几年前发表了一篇数学论文,发表两周以后我们发现了这篇文章,就组织了数千科学家和专家研究解析并工程化,才做出了今天领先世界的5G。所以,天涯何处无芳草?到处都有优秀人才,当然大概率是在美国。天才从哪个地方冒出来,谁都不知道,欢迎在网络上和我们的专家沟通。
北京大学教授、ICPC亚洲东部区域竞赛总监:过去的十几年中都是美国公司在赞助,但从几年前华为开始赞助全球性的活动,终于中国公司也能站出来赞助全球的教育活动,我们感到非常自豪。我想请问您对高等教育有什么样的期望?
任总:我们不仅要继续资助活动,而且我认为资助力度还不够,要继续加强。
高等教育应该因材施教,不要老强调统一的教材;中小学教育,“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我认为是不正确的,不能让优秀的学生等跑。中国教育一定要振兴起来,华为公司这些年由7000多位高鼻子的外国科学家、专家,13800多位留学生,大多数是博士,再加上十多万咱们中国的优秀学生,组成研发队伍,才扭转了困难。如果美国将来关闭一些学科,不允许中国留学生去留学的话,那我们就只能从中国大学获得人才,大学不能同质化。
法国选手:有一种科学研究叫无用研究,说它无用其实是短期还不知道它应用到哪里,这种研究可能主要是由大学而不是公司完成,但其实这种研究长期来看是非常重要的。华为对这种这类无用研究的是什么看法?华为会不会投资这类研究?
任总:什么叫科学?未知就叫科学。现在大家都知道,美国在科学研究上自由化程度是比较高的。在二战前,美国基础研究是很薄弱的,基本上是依赖欧洲的理论来支撑其工业、航空、航天……如同今天中国对西方的依赖,大量的定理定律、公式、发明……都来自欧洲。二战结束后,美国发现自己是跟在欧洲后面跑,因为美国基本上没多少基础理论积淀。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尔·布什,写了一本书叫《科学:无尽的前沿》,提出美国要研究看起来没有用的、遥远的东西,就是研究了很多“无用”的科学,美国在二战以后基础科学就蓬勃发展。到90年代以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一个教授叫司托克斯写了一本书《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 : 巴斯德象限》,关于如何通过应用牵引科学的探索,把“无用”的科学聚集起来变成有用的。在这个数字时代,美国称雄了世界,我们就是搭上了时代的数字列车发展起来的。
当今时代,科学和技术的边界越来越接近,科学转化为技术的时间越来越短,如果等到大学把理论完全研究明白,我们再去进行技术开发,就已经没有先发优势,没有竞争力了。所以我们自己也开始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每年大约投入30-50亿美金用于基础理论研究。我们和大学一起并驾齐驱、互相嵌入式地共同研究这些看似无用的科学。
巴西选手:因为美国制裁,近年华为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我想知道华为是如何应对,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可持续发展?以及是否要恢复和美国的关系,还是说不用跟美国恢复关系仍然能够持续发展?
任总:美国制裁对我们来说确实是压力,但是压力也是动力。打压之前,我们把基础平台建在美国。美国打压以后,我们被迫把平台切换到另一个平台,这是艰难的。经过这四年的攻坚,20万员工的拼搏奋斗,我们基本上建立了自己的平台了,将来和美国的平台不一定在同一个基础上运行,但互联互通是一定的。
孟加拉国选手:这次ICPC参赛者有没有机会加入华为?未来职业发展机会是什么?
任总:我们的竞赛活动完全是学术性的,与加入华为没有直接关系。如果你有意愿加入华为,可以向我们当地的人力资源部门去申请,我们欢迎全世界优秀人才加入华为。孟加拉有将近2亿人口,西方曾判断孟加拉会是下一个新兴的工业国家。现在孟加拉有你这样的优秀人才,慢慢地会引导国家走向更快的发展。但更快发展的基础是什么?是速度。希望你能够带头,把所学所获带回孟加拉,把国家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速度。
ICPC墨西哥&中美地区主管:一些科技公司如甲骨文、思科在墨西哥设置了研发中心。我想请问未来华为是否有计划在墨西哥或者是在拉美设置研发机构?
任总:海外研发的布局,需要问我们2012实验室的主任,我们把您的意见带回去。墨西哥有很灿烂的文明,玛雅文化现代人到今天也还没有完全搞明白。墨西哥文明起源很早,我们相信这种文明在世界各国都会有。我们也可能会考虑到那里,但还是要根据2012实验室的具体部署来。以前我们的部署是以美国为中心、分布全世界,后来美国打击我们,我们就以欧洲为中心,逐渐以欧亚为中心,拉美就去的少了。拉美还受美国的管制,我们还要进一步评估一下管制的状况。
俄罗斯选手:华为公司有这么多人,通过怎样的管理实现高效运作?
任总:在创立公司之初我访问了美国,以IBM为主体去理解他们的管理。第一,IBM的企业目标管理,就是为客户服务,一切都要以客户为中心,这样企业就有了一个整体方向感,这个方向感把员工凝聚起来了。第二,学习IBM推行IPD,就是在研发中怎么加入市场、服务代表,IPD是一个前瞻性的领导组织来引导研发前进。接下来又向IBM学习IFS、ISC财务和供应链管理。这样,流程体系就清楚了。最重要的是分配问题,我们就研究华为财富在哪儿,财富怎么分配。我们认为财富在员工的脑袋里面,把脑袋拿来称一称到底有多重,就给你分多少。我们的分配方式,劳动分三,资本分一。
冰岛选手:不知道是真的假的,我之前听说您本人是果粉?
任总:因为我女儿在美国读书,如果不用苹果,她上课就很不方便。我们不要排外,我们也经常探究苹果的产品为什么做得好,也能看到我们与苹果之间的差距。有一个老师是很幸福的,可以有学习机会,有做比较的机会。如果从这些角度来说我是果粉呢,也不为过。
2022年11月30日,斯坦福日报发布消息称,斯坦福大学对校长马克·泰西尔-拉维尼涉嫌学术不端行为展开调查。
校长也涉嫌学术不端?
遭到篡改论文数据和图片等学术不端指控,并历经8个月的审查后,2023年7月19日,审查报告公布当天,斯坦福大学第11任校长、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明星”专家马克·泰西尔-拉维尼 (Marc Tessier-Lavigne)宣布辞职——辞去斯坦福大学校长职务。
“自2023年8月31日起生效。”斯坦福大学董事会主席杨致远(Jerry Yang)在公开声明称,并称,董事会已任命理查德·塞勒 (Richard Saller) 教授自2023年9月1日开始担任斯坦福大学临时校长,持续到该校下一任校长就任为止。在接下来的几周内,董事会将任命一个委员会遴选新校长。马克·泰西尔-拉维尼将继续担任斯坦福大学生物系终身教授。
马克·泰西尔-拉维尼将继续担任斯坦福大学生物系终身教授。
“我很高兴专家小组认为我没有参与任何欺诈或伪造科学数据的行为。具体来说,专家小组没有发现我在所审查的 12篇论文中存在不当行为,也没有发现我对自己实验室中的研究不端行为知情或罔顾事实。”马克·泰西尔-拉维尼在公开信中这样表示。
对斯坦福大学前述特别委员会审查的12篇问题论文中,马克·泰西尔-拉维尼表示,他是其中5篇论文的主要作者的。他将撤回3篇论文,并对另外2篇论文进行更正。
2022年11月30日,斯坦福日报发布消息称,斯坦福大学对校长马克·泰西尔-拉维尼涉嫌学术不端行为展开调查。
“冗长的更正。”对此,斯坦福大学校报——斯坦福日报(The Stanford Daily)19日报道称,并称上述论文已被广泛地引用。
马克·泰西尔-拉维尼称,12篇被审查的问题论文中7篇论文,他是非主要作者。“关于这些论文,专家组的结论证明我不知道研究数据有任何错误或操纵。”
他还称,他领导实验室研究的32年里,作为主要作者,发表了74篇论文;作为非主要作者,发表了150多篇论文。
马克·泰西尔-拉维尼担任斯坦福大学校长一职长达近7年时间。他的辞职,被认为与8个月前斯坦福日报的公开曝光有关。
被指控学术不端,学术“明星”校长跌落神坛
2022年11月29日,斯坦福日报发表报道称,“斯坦福大学校长马克·泰西尔-拉维尼与他人合著的一篇论文被公众指控包含多张被篡改的图片,一家知名研究期刊向斯坦福日报证实,该期刊正在审查这篇论文是否存在科学不端行为。”
这位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的著名神经科学家和学术“明星”由此跌落神坛,深陷学术信任危机。
2022年12月,斯坦福大学董事会召集了一个由其成员组成的特别委员会,负责监督对马克·泰西尔-拉维尼校长署名些科学论文相关问题的审查。
争议一度聚焦在马克·泰西尔-拉维尼2009年2月19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一篇重磅研究论文。该论文称,实验结果表明,“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的细胞外片段通过受体6(DR6)和胱天蛋白酶6(caspase 6)起作用,导致阿尔茨海默病。”
前述研究成果被一些专家认为应该获得诺贝尔奖。基因泰克公司也基于这一研究成果宣称,正在研发可能帮助数百万名患有这一毁灭性疾病的患者的抗体药物和小分子药物。
但随后,前述论文的实验结论和研究过程都遭到质疑,论文中的数据也被质疑系伪造,被呼吁撤稿。
涉事论文的标题是《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 (APP) 结合死亡受体6(DR6),通过不同的半胱天冬酶触发轴突修剪和神经元死亡》(APP binds DR6 to trigger axon pruning and neuron death via distinct caspases)。
马克·泰西尔-拉维尼2009年2月19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一篇重磅研究论文遭到质疑。
2016年12月,有读者在论文发表后评议网站PubPeer上留言称,前述论文的图4e和4i没有对照。
2023年2月,又有读者留言,对该论文的图1和图5提出质疑。
2023年3月6日,斯坦福日报报道称,基因泰克公司对马克·泰西尔-拉维尼遭到质疑的2009年发表阿尔茨海默病的开创性研究论文展开内部审查。
在前述论文发表4年后,2023年3月15日,《自然》杂志发表编者按(Editor’s Note)称,前述论文中的一些数据引起了关注。《自然》杂志正在调查这些问题,并将尽快作出进一步的编辑回应;同时,建议读者在使用前述论文的的结果时要谨慎。
2023年4月6日,基因泰克公司公开发布了审查结果,名为“2023年基因泰克公司对2009年《自然》杂志论文及相关研究的审查结果”(Findings of 2023 Genentech Review of 2009 Nature Paper and Related Research)。该报告称,专家指出,图1d和5e以及补充材料的图9c和17c包括重复图像。补充材料的图6d中Caspase 6的Western印迹面板似乎包含了由两幅图像合成的图像。“我们尚未确定这些异常是如何发生的。”基因泰克公司将上述发现报告给了《自然》杂志。
基因泰克公司前述报告称,“基因泰克公司进行的遗传实验表明,在两种不同的小鼠模型中,与阿尔茨海默症相关的神经系统特征,如淀粉样蛋白斑块沉积、突触丧失认知行为缺陷,并不依赖于DR6。据此,RRC于2012年终止了DR6药物研发项目。”
基因泰克公司前述报告称,“许多人都希望能最终找到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方法。许多参与该项目的科学家 为该项目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最终证明其基本生物学原理是错误的。”“基因泰克公司终止DR6药物研发项目,标志着多年来充满挑战且常常令人沮丧的研究工作的结束。”
基因泰克公司前述报告称,前述遗传实验的结果由马克·泰西尔-拉维尼与在基因泰克公司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撰写成两篇论文,2013年提交给《神经科学杂志》,并于2014年发表。这两篇论文均由 Tessier-Lavigne 博士与基因泰克等公司的研究人员共同撰写。这些论文发表后,科学界开始讨论其中报告的结果和结论与2009年《自然》杂志论文报告的结果和结论有何不同。
后续行动:撤稿3篇更正2篇
马克·泰西尔-拉维尼在其实验室网页上发表公告称,将对其作为主要作者的5篇问题论文采取撤回或更正的纠正措施。
但他同时表示,“需要强调的是,科学小组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我在这五篇论文中存在任何研究不当行为,也没有发现我对实验室中的研究不当行为知情或罔顾事实,或者合理地希望我能够发现其他人的研究不当行为,从而需要采取这些纠正措施。”
对于分别发表《细胞》(Cell)、《科学》(Science) 上的三篇论文,马克·泰西尔-拉维尼称,打算尽快撤回,并称,虽然此前《细胞》期刊拒绝发表更正,称更正没有必要或不适当,并称《科学》期刊此前同意发表提交的更正,但后来没有这样做。
他表示,尽管上述三篇论文中的许多结果已经得到证实,但关于这些论文中的多个图像的问题在几年前就已经浮出水面,全部由他实验室的同一位科学家生成。专家小组的调查进一步揭示,生成这些图像的科学家在二十多年前发表这些论文时进行了严重的数据操纵。“专家小组的报告证实,在论文发表时,我并不了解该人操纵数据的情况,事实上,我只是在专家小组审查期间才了解到这一点。”
马克·泰西尔-拉维尼称,专家组的报告指出,“专家组没有理由相信 Tessier-Lavigne 博士在三篇论文发生的同时就知道这些研究数据操纵的情况。事实上,期望 Tessier-Lavigne 博士在相关论文发表之前或发表时发现这些研究数据操纵的实例是不合理的。”然而,根据这些新信息,很明显,这些论文必须被撤回。
对于前述2019年发表在《自然》杂志的论文,马克·泰西尔-拉维尼称,专家小组发现有关本文的欺诈指控“不准确”。相关论文中的多个异常现象在过去几个月中被曝光,调查发现了某些发表前不一致的实验结果。“需要强调的是,我告知专家组,我在发布之前并不知道这些新问题,并且专家组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相反的情况。”专家组还发现,发表后续论文的方法“在正常科学实践的范围内”,但不额外撤回或直接纠正论文的做法“次优” 。“我打算尽快发布这样的更正。”
对于一篇2004年发表在《自然》杂志的论文,马克·泰西尔-拉维尼称,涉事论文中的几个图片的问题是在去年12月被提出的,“那是我第一次了解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专家组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我知道或者合理地知道这些问题。”
马克·泰西尔-拉维尼承认,前述2004年《自然》杂志论文中两个受到质疑的图片是在其实验室生成的,且其中至少有一张表明存在操纵研究数据的证据。“尽管我的一位合著者找到了确认图中所示结果的原始数据,但它仍然需要彻底修正。我已经就此事与期刊取得联系。”
公开资料显示,马克·泰西尔-拉维尼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特伦顿。他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获得了物理学学士学位,在英国牛津大学获得了哲学和生理学学士学位,并获得了牛津大学的罗德奖学金。他于1987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UCL) 获得了神经生理学博士学位,并在伦敦大学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
1991年至2003年间,他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斯坦福大学担任教职。他还是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2003年,他受聘加入生物技术公司基因泰克(Genentech),担任研究执行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官,指导1400名科学家从事癌症、免疫紊乱、传染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疾病研究和药物发现。
2011年,他成为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校长。
2016年9月1日,马克·泰西尔-拉维尼就任斯坦福大学第11任校长,2023年7月19日宣布辞职。
斯坦福大学官网称,马克·泰西尔-拉维尼是大脑发育和修复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者。他的研究重点是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症等退行性脑部疾病的病因和治疗,以及脊髓损伤的治疗。他和同事通过识别指导神经细胞之间连接形成的分子,揭示了胚胎发育过程中大脑中的神经回路是如何形成的。这些机制的缺陷会导致神经系统疾病。这些机制还提供了帮助创伤后神经连接再生的目标。他的贡献获得了众多奖项和荣誉的认可,包括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等。
附涉事论文链接:
1.Cell(1999):https://doi.org/10.1016/S0092-8674(00)80804-1
2.Science (2001):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1059391
3.Science (2001):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1058445
4.Nature(2009):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07767
5.Nature(2004):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03080
·“助听器无法干预(健康群体)没有变动的认知能力,然而高风险人群的认知能力下降速度几乎是同龄人的三倍。为了降低痴呆症的风险,政府和个人应该优先考虑听力健康。”
对于高风险人群,佩戴助听器可能有助于预防痴呆症。
当地时间7月17日,发表在《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上的一项研究《Hearing intervention versus health education control to reduce cognitive decline in older adults with hearing loss in the USA(ACHIEVE):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表示,听力干预可能会降低痴呆症高风险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下降速度,但不会降低低风险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下降速度。
该研究是目前第一个关于助听器减少老年人长期认知能力下降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在过去的十年里,学界已经确定听力损失是患痴呆症的最大风险因素之一,但不清楚助听器是否会降低风险。“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AIC)首席科学官Maria C. Carrillo博士说,”这项研究中,心脏健康观察性研究(ARIC)亚组的积极结果令人鼓舞,值得进一步研究。”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于2023年3月的简报,痴呆症是一种综合症,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这些疾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破坏神经细胞,并损害大脑,通常会导致认知功能(即处理思维的能力)退化,其程度超出通常预计的生物衰老结果。目前全球有超过 5500 万人患有痴呆症,每年新增病例近1000万例。痴呆症是全球第七大死亡原因,也是造成全球老年人能力丧失和依赖他人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危人群更应当佩戴助听器
从2017年11月9日到2019年10月25日,老年人衰老和认知健康评估(ACHIEVE)的研究人员对977名年龄在70岁至84岁之间的老年人进行了跟踪调查。其中,四分之一的人是ARIC的受试者;四分之三的人未参与ARIC。平均而言,这些来自ARIC的参与者,比其他参与者患痴呆症的风险因素更多,因为他们年龄较大,收入较低,血压较高,并且更有可能独自生活。
在这次研究开始时,所有参与者普遍都有轻度至中度听力损失,这是老年人的典型症状,但他们没有明显的认知障碍。研究中,所有参与者被随机分配为接受听力学家和助听器治疗的干预组,以及每六个月接受一次慢性病预防咨询的对照组。研究人员每年对这些人进行一次随访,通过一系列认知测试对比他们的延迟单词回忆和逻辑记忆情况。结果显示,三年后,使用助听器的参与者和未使用助听器的参与者,在认知能力下降速度上没有任何显著差异。
然而,当研究人员单独分析被认为患痴呆症风险较高的ARIC受试者时,结果显示,佩戴助听器的ARIC受试者在三年后的认知下降程度比不佩戴助听器的ARIC受试者少48%。研究人员分析认为,上述无明显差异现象可能是因为——志愿者的认知能力没有下降太多。“助听器无法干预(健康群体)没有变动的认知能力,然而高风险人群的认知能力下降速度几乎是同龄人的三倍。”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教授、ACHIEVE的首席研究员Frank Lin说,“为了降低痴呆症的风险,政府和个人应该优先考虑听力健康。”
研究人员同时发现,听力干预能够使大脑更容易倾听并帮助人们保持更多的社交和身体活动,这能够减缓思维和记忆的衰退。“社交活动对保持我们的认知健康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的听力不太好,他就不太可能出去参加社交活动。” Frank Lin说。研究人员推断,听力下降增加患痴呆症几率的病理机制可能有三种。另外两个机制则是功能性的——如果耳蜗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磨损,内耳可能会向大脑发送混乱的信号,大脑必须更加努力地工作,重新分配大脑的能量来理解它所听到的东西。同时听力损失也可能会对大脑产生结构性影响,导致某些部分萎缩得更快。
但助听器对老年人长期认知功能的影响仍然需更多数据验证。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的听力学主任Rebecca Lewis认为,这项研究的局限性之一是它的时长不足——比如助听器可能会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健康人群也有益。
她还指出,接受听力损失治疗的小组并不仅仅佩戴助听器,他们还获得了高质量的听力学护理,包括定期就诊和设备调试。“这不仅仅是‘让我们插上一些助听器,然后送你上路’。” Rebecca Lewis说,“如果这群人在没有与听力学家互动的情况下使用非处方助听器,这种方法(佩戴助听器)还会有效吗?我不相信情况会是这样。”
此外,这项研究的另一项局限性是没有考虑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Frank Lin说,他们讨论了使用假助听器的可能性,但觉得这会使人们不愿意参加这项研究。
推动处方助听器进入医疗保险体系
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统计,超过 3700 万美国人(即15%的成年人)患有某种程度的听力损失,但其中只有五分之一的人使用助听器。长期以来,处方助听器(销售对象是所有年龄组,能够补偿轻度到重度听力损失)的价格高昂,从近 2000 美元到 7000 美元不等,并且大多数医疗保险不支付助听器购买费用,只支付诊断测试费用。
2022年8月,FDA根据2017年通过的《非处方助听器法案》(Over-the-Counter Hearing Aid Act)修订了助听器的监管内容,废除了此前助听器只能在美国凭处方获得的销售条件。修改后的法案有助于更多的公司进入助听器市场、促进市场增加竞争和创新,并最终降低非处方助听器的价格。
新规生效后,美国零售商立即开始在网上和实体店销售非处方助听器(销售对象是18岁以上且没有其他复杂耳部疾病的轻度至中度听力损失患者)。美国电子零售商百思买(Best Buy)宣布将出售20款非处方助听器,每款价格从200美元到3000美元不等。美国跨国零售企业沃尔玛(Walmart)的售价从199美元到999美元不等,而美国最大的连锁药店沃尔格林(Walgreen)开始以799美元的价格出售非处方助听器。根据加拿大广播公司(CBC)估计,这一变化将使数百万需要助听器的美国人负担得起助听器。
然而,此次FDA修改的助听器监管条例并不包括处方助听器。因此,需要购买处方助听器,以及需要得到听力学家专业指导的人仍然无法从现有的政策中获益。2021年,美国总统乔·拜登(Joe Biden)提出了《重建更好未来法案》(Build Back Better Act),其中包含了更新医疗保险的内容,包括将听力学支持服务以及处方助听器纳入医保当中,但最终美国国会并未通过这一法案。该法案在重新修订过后更名为《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并删除了有关听力学支持服务和处方助听器的内容。
“我希望这项研究能够有助于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支付处方助听器的费用。”Frank Lin说,“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们将与愿意支持我们的国会政策制定者一起,尝试推动这一医疗保险福利。”
2019年,江南大学作为依托单位,张聪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万元资助。
江南大学 视觉中国 资料图
江南大学 视觉中国 资料图
就“教职工虚构论文署名作者后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举报并撤回8篇论文”事件,7月18日,江南大学回应澎湃科技称,该校已将调查报告报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该校各单位认真开展自查,均未发现类似情况。
涉事人员会受到什么处理?相关科研资金被追回?
18日,江南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向澎湃科技表示,涉事教职工张聪已离职,“不是我们的人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目前已对该事件作出处理决定。
但该负责人称,相关处理决定在校学术委员会相关人员手中,他不掌握。
针对该事件,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宣传部门工作人员向澎湃科技表示,暂未获悉相关情况。一般来说,职能部门对类似事件进行处理,处理结果经有关领导讨论认为可以公布的,会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上公布。
2019年,江南大学作为依托单位,张聪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万元资助。
据澎湃科技此前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网页显示,2019年,江南大学作为依托单位,张聪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25万元资助,项目名称为“混杂纤维自密实混凝土隧道管片火灾高温爆裂机制与力学性能退化规律研究”。而8篇涉事论文的致谢内容都提及,相关研究受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908247)和江苏省土木工程环境灾变与结构可靠性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KFJJ202007)的资助。
江南大学的答复函称,该校知悉上述学术不端事件的时间是2023年4月17日,校方收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4篇标注张聪获资助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论文涉嫌科研不端的函,随后展开调查。但2023年2月,张聪从该校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离职。4月26日,张聪现任职单位反馈称,其本人已与有关期刊取得联系并撤回论文。经查核,张聪虚构南洋理工大学Toshiyuki Bangi作为4篇论文署名作者情况属实,“学校形成调查报告并报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为何江南大学查核的是4篇论文“情况属实”,而被撤回的是8篇论文?
前述江南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回应澎湃科技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此前致江南大学的函件只提到4篇问题论文;此外,张聪已离职。
据澎湃科技此前报道,截至2023年6月27日,已有3个国际学术期刊在线发表完全相同的撤稿声明,撤回8篇论文。撤稿声明称,因涉事论文虚构了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署名作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研人员Toshiyuki Bangi ,相关期刊的编辑部在接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研诚信部门的投诉后,撤回了涉事论文。涉事论文的通讯作者均为张聪,其署名单位为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江南大学前述答复函称,长期以来,江南大学高度重视学术诚信教育,对各类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
江南大学官网资料称,江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最新一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
7月19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关于维护半导体产业全球化发展的声明。声明全文如下:
近日,我协会注意到媒体广泛报道了一些美国芯片企业的领导人正试图游说美国政府减少贸易限制、推动全球合作。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也发布了“关于美国政府对半导体产业潜在额外限制的声明”。这集中反映了美国半导体产业界对美国政府所作所为的担忧。
数十年来,半导体产业能够持续创新并蓬勃发展,得益于全球各主要国家和地区产业主体的相互协作,是全球化分工发展的结果,半导体产业也因此成为全球化最充分的代表。中国大陆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为全球合作伙伴提供了超过80%的巨大市场,有力地支撑了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的供应,为全人类的福祉(包括最不发达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坚信,经过数十年发展起来的半导体产业全球化一旦被破坏,必然会对全球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会导致半导体全球供应链的碎片化,也会破坏全球市场的统一,进而断送全球经济的繁荣。过去二十多年,美国半导体产业积极推动和引领了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化分工,为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令人遗憾的是,美国政府近年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破坏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化,破坏半导体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将不可避免地损害全球消费者的利益,也会削弱美国半导体产业的竞争力,理所当然地引发了包括美国半导体产业在内的全球人士的广泛担忧。
中国半导体产业根植于全球化,成长和壮大于全球化。我们将始终坚持开放合作,与世界各国、各地区一切愿意合作的产业界同仁共同维护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化,推动政府/当局支持半导体产业的国际合作。同时,中国半导体产业也会持续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与全球伙伴共同发展。
当地时间7月17日,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在官网就美国政府对半导体可能实施的额外限制发表声明。声明称,白宫反复采取过于广泛、模糊不清、有时是单方面的限制措施,可能会削弱美国半导体行业的竞争力,破坏供应链,引发重大市场不确定性。SIA敦促白宫与行业和专家更广泛地进行接触,在评估当前和潜在限制措施的影响之前,不要再实施进一步的限制措施,以确定它们是否狭窄且明确定义,是否一致适用,并且是否与盟友充分协调。
7月18日,有记者向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提问:据彭博社报道,拜登政府对中国的投资管制,计划把范围限缩到只针对先进技术的新投资,预计直到明年才有可能实施。据了解,白宫官员正准备在8月底前为这项延宕已久的计划总结出一个提案,目的为检查甚至禁止美国对中国半导体、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AI) 领域的投资。包括生物科技和能源产业等领域则不在限制范围之内。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回应?
毛宁说,中方一贯反对美方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我们认为对正常的技术合作和经贸往来人为设置障碍这种做法违反市场经济原则,扰乱全球产供链稳定,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我们希望美方将拜登总统“无意对华‘脱钩’,无意阻挠中国经济发展,无意围堵中国”的承诺落到实处,为中美经贸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a) 铅磷灰石结构。(b) 铜取代结构。来自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研究员西尼德·M·格里芬的最新预印本论文。
LK-99晶体结构的俯视图(a)和侧视图(b)。
在一项重复实验中,新合成的LK-99被置于永磁体上,但没有检测到斥力,也没有观察到磁悬浮现象。
在重复实验中,测定LK-99的室温下的电阻。
韩国量子能源研究中心公司相关研究团队合成LK-99的实验步骤和最终样品。
在一项重复实验中,新合成的LK-99被置于永磁体上,但没有检测到斥力,也没有观察到磁悬浮现象。
“神奇”材料LK-99的第一批重复实验结果陆续公布。
这是一种被韩国科研团队等人员宣称具有室温超导性能的铜掺杂铅磷灰石材料。
在LK-99的两篇论文于7月22日上午首次在预印本网站公开约一周后,目前至少又有三篇与LK-99相关的新论文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公开。
其中两篇来自中国,分别由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完成;另一篇来自美国,由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研究员西尼德·M·格里芬(Sinéad M. Griffin)完成。
LK-99的理论模型正确,但难制备出成功的样品,尚未被成功复现?
8月1日,前述研究LK-99的一篇论文的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孙岩研究员和刘培涛研究员告诉澎湃科技,他们主要进行了理论计算,从计算结果来看,LK-99有室温超导的可能性;从能带的角度,给出了一些解释,“但是不confirm(但这不是证实)”。
孙岩同时表示,“理论和实验还是有gap(区隔)的”,“这没法预测,只能说,它有(室温超导)这种几率”,但LK-99到底能不能在室温常压条件下真正地进入超导态,还需要在实际的实验中进行检验。
前述论文中,西尼德·M·格里芬表示,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发现LK-99模型存在超导体家族中高转变温度的共同特征。
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团队对合成的LK-99检测发现,它的室温电阻不为零,也没有观察到它发生磁悬浮。该论文称,上述材料表现出的表现出特征类似半导体,而非超导体。
除了上述论文,还有网友公开实验数据和视频称,重复实验中合成的LK-99表现出一定的抗磁性,但未观察到超导现象或超导磁悬浮现象。
韩国量子能源研究中心公司相关研究团队合成LK-99的实验步骤和最终样品。
北航论文:未发现LK-99具有超导性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7月22日上午,韩国量子能源研究中心公司相关研究团队在预印本网站上陆续提交两篇类似的论文,宣称一种命名为LK-99的铜掺杂铅磷灰石材料拥有“室温+常压”超导能力,系全世界首款室温常压超导材料。但其目前公布的实验数据被认为不足以证明LK-99系超导体,因而受到质疑。随后,国际上多个研究团队尝试合成LK-99,以验证其实验结果。
在重复实验中,测定LK-99的室温下的电阻。
7月31日16时13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知琪教授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提交了标题为《由Pb2SO5和Cu3P烧结而成的Pb10-xCux(PO4)6O中的半导体传输》(Semiconducting transport in Pb10-xCux(PO4)6O sintered from Pb2SO5 and Cu3P )的论文。该论文称,他们根据韩国团队公布的方法合成了LK-99,但没有发现其具有超导性。
该论文的另一位通讯作者是Peixin Qin。
该论文称,尽管他们合成的LK-99与韩国团队先前报道的LK-99的结构数据一致,但他们没有检测到其超导性,相反,反而发现了类似半导体的特性;该材料在室温下的电阻率约为1.94×10^4Ω/cm。
此外,研究团队在论文中指出,当他们把压制的前述LK-99颗粒在室温下置于磁体顶部时,没有发现排斥现象,也没有观察到磁悬浮现象。“这些结果表明,声称改性的铅磷灰石中存在室温超导体的说法可能需要更仔细地重新审查,特别是在电传输特性方面。”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论文:铜的掺杂致绝缘体向金属转变
7月29日18时04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培涛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提交了标题为《关于 Pb10-xCux(PO4)6O (x=0, 1) 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First-principles study on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Pb10−xCux(PO4)6O (x=0, 1) )的论文。
LK-99晶体结构的俯视图(a)和侧视图(b)。
该论文称,为了阐明铜的掺杂效应,研究团队使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LK-99及其母体化合物的电子结构,“我们的结果表明,母体化合物Pb10(PO4)6O是绝缘体,而铜的掺杂会引起绝缘体-金属转变,从而引起体积收缩。”“LK-99在费米能级附近的能带结构具有半填充平坦带和全占据平坦带的特征。这两个平坦带既来自1/4占据的氧原子的2p轨道,也来自Cu的3d轨道与其最近相邻氧原子的2p轨道的杂化。”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团队在上述两个平坦带上观察到四个范霍夫奇点,“这表明在低温下电子对结构畸变的不稳定性。”
研究人员发现,在考虑的掺杂元素中,与银相比,金表现出与铜更相似的掺杂效应。“我们的工作为未来研究LK-99独特电子结构在超导电性中的作用打下基础。”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论文:理论上有超导高转变温度的特征
7月31日17时58分,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研究员西尼德·M·格里芬在预印本网站arXiv提交了标题为《铜掺杂的铅磷灰石中相关孤立扁平带的起源》(Origin of correlated isolated flat bands in copper-substituted lead phosphate apatite)论文。
西尼德·M·格里芬在论文中表示,最近一份关于LK-99在常压下的室温超导性的报告激发了人们对何种材料和何种机制可实现高温超导性的兴趣。她对铜掺杂的铅磷灰石材料LK-99进行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确定了其在费米级上相关的孤立平带,“这是已建立的超导体家族中高转变温度的共同特征。”
(a) 铅磷灰石结构。(b) 铜取代结构。来自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研究员西尼德·M·格里芬的最新预印本论文。
她认为,这些孤立带起源自铜离子引起的结构畸变和铅孤对子的手性电荷密度波。“这些结果表明,一个最小的双带模型可以涵盖该系统中的大部分低能物理。”
也就是说,她认为,计算结果显示,LK-99可能存在超导性能。该论文称,如果铜离子取代铅离子的位置合适,相关化合物可以显示出高温超导体的许多关键特征。但在获得大块超导样品时,铜离子完成上述取代,存在挑战性。“尽管如此,鉴于这些诱人的理论特征和有一定可能性的高温超导性的实验报告,我希望这一类新材料的发现,能够推动对掺杂磷灰石矿物的进一步研究。”
附论文链接:
1.韩国论文1:https://arxiv.org/abs/2307.12008
2.韩国论文2:https://arxiv.org/abs/2307.12037
3.北航论文:https://arxiv.org/abs/2307.16802
4.中国科学院金属所论文:https://arxiv.org/abs/2307.16040
5.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论文:https://arxiv.org/abs/2307.16892
示意图:在含铀238的催化剂作用下,在光照下,塑料被降解。
一些河流里漂浮着塑料垃圾,海洋里漂浮着塑料垃圾,甚至一些田地土壤中也残留着塑料垃圾。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姜雪峰。
一些河流里漂浮着塑料垃圾,海洋里漂浮着塑料垃圾,甚至一些田地土壤中也残留着塑料垃圾。
塑料是最好的发明,还是最坏的发明?
它方便、耐用,曾被誉为现代工业的象征,却“毁誉参半”,甚至成为灾难:一些河流里漂浮着塑料垃圾,海洋里漂浮着塑料垃圾,甚至一些田地土壤中也残留着塑料垃圾。
究其原因,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姜雪峰认为,是因为塑料的生命周期没有实现闭环——难以降解循环。
一旦生产出来,塑料似乎就会永远存在,最终要么留在土壤里,要么流进海洋里,甚至被“撕碎”成细小的微塑料,经食物或水,进入人体。
最近,姜雪峰课题组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光解——室温常压下,用光来降解塑料。这一过程中使用的催化剂源自海洋。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姜雪峰。
7月29日,相关论文正式发表在《科学通报》 (Science Bulletin)上。该期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1950年共同主办的跨学科科学期刊,半月刊。
该论文的标题是《塑料废弃物在可见光下降解为商用化学品和单体》(Degradation of plastic wastes to commercial chemicals and monomers under visible light)。姜雪峰是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从海水中提取的催化剂
姜雪峰告诉澎湃科技,通过大量实验,他带领的团队发现使用铀酰离子作为催化剂,以光照作为能量来源,可以对常见塑料垃圾进行降解。整个过程环保、节能、高效。
铀238有放射性?
姜雪峰告诉澎湃科技,铀235有放射性,铀238几乎没有放射性,非常安全。海水中存在大量的铀元素,而从海水中提铀的技术已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所以人们不用过多担心安全和储量问题。”姜雪峰说。
姜雪峰表示,未来可以使用太阳光进行光降解。他解释说,“铀238对光的最大的吸收位置是460纳米。太阳光是可见光,包括400~800纳米之间的光。所以,使用太阳光,没问题。”
目前在实验中,他们已经能够成功将九种常见塑料在常温常压下降解为苯甲酸和对苯二甲酸等化工产品的原材料。“能拿它再去做塑料,做新型的、更好的塑料;也可能变成医药中间体,用到医药上;也有可能用到香精香料上、用到材料上等等。”姜雪峰说。
这种技术温和广谱、水氧兼容。姜雪峰解释说,“目前塑料垃圾的处理,其中一道工序就是前期的分拣、清洗,达到很干燥、很纯净才能处理。但我们平时见到的塑料垃圾都会带有色素、黏合剂、水渍,甚至污渍在上面。我们的光降解,瓶子不需要清洗,因为里面有水也没关系,标签不用摘除,有色素或黏合剂发泡剂,并不影响,依然可以降解。我们这个工作就希望把塑料降解推向了实用性、真实性,实现了复杂真实场景降解。而且我们还实现了五种塑料的混合降解。让原本垃圾场里的塑料废品,变成有价值、可再利用的基础高纯度原料。”
以六水合硝酸铀作为光敏剂,在460纳米蓝光照射下,聚苯乙烯可以30%的分离产率获得苯甲酸;聚苯乙烯泡沫可以40%产率降解为苯甲酸;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可以32%的收率降解为苯甲酸。公斤级真实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瓶(未清洗、含水、色素、黏合剂、添加剂)能够在2天内以88%的产率降解为对苯二甲酸。
为了实现应用放大,作者还设计开发了新型连续流光反应装置,用于PET降解,与管式操作相比,效率提高54,800倍。
未来,他们将进一步扩大实验范围,并研发适用的大型装置。
从硫元素到塑料降解
是如何想到用铀来催化塑料光降解的?
姜雪峰说,“我们是一个专注硫化学研究的科研小组。在研究硫的多价态的精准控制合成过程中,要调节硫的氧化态,我们就想找一个绿色而节能的方法,想用太阳光直接氧化硫。因为我们想规避化工生产经常出现的高温高压和高排放。就想用一种绿色的方式来氧化硫。我们找到了铀,拿它氧化硫,可以从硫醚氧化到亚砜,还可以氧化到砜,实现精准调控。”
他表示,铀在整个氧化过程中的作用很独特。“既然它能够把硫这么精准地调控氧化,而且这么柔和、环保,干嘛不拿它来做塑料的氧化和切断?因为氧化以后,化学键就会被切断,但又不会完全切碎(增加碳排放),不就可以精准降解了。我们就拿它尝试,果真可以把塑料可控的氧化、切断、降解。”
示意图:在含铀238的催化剂作用下,在光照下,塑料被降解。
“原本这些塑料的自然分解要花几十年甚至数百年,我们用这种方式一两天之内就把它们分解,而且分解出来得到非常有用的物质,如苯甲酸、对二苯甲酸等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姜雪峰说。
闭环向未来
姜雪峰向澎湃科技表示,虽然塑料袋造成的白色污染确实让人们头疼,但是大家不得不承认塑料袋如此轻便、实用,我们人类不会因噎废食。问题的关键在于,使用完了以后,如何处理、回收、降解、高价值利用。
“我们经济上在考虑循环经济、闭环思维,科学上也一定要考虑闭环和循环的。如何做到闭环,也就是说如何将另外一个半圆画出来,这就是塑料降解的意义。”“我觉得闭环的思维最主要的就是不能任意排放到外部。”“遗弃的本质是因为它失去了价值。但当它有价值的时候,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有新的利润产生出现的时候,那么就会出现自动地收集和处理的驱动力,这个时候我们整个社会发展就能形成一个闭环的循环可持续发展系统了。”
“之前,是用小分子的单体把塑料搭建起来,给人类提供了便捷和方便;用完之后,不应该抛弃到大自然当中,不应该把它焚烧后排放出二氧化碳,应该思考如何用低能耗、低成本的把它变回到它原来的状态。这样,只要这样的碳利用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我们人类就能跟自然和谐相处,同时又能满足我们人类更多的物质需求和生产需求。”姜雪峰说。
附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095927323004073?via%3Dihub
《2020版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中关于服用阿司匹林适用人群的建议。受访者供图
·其实早在2015年左右,就有研究表示,阿司匹林可能会增加脑出血风险。因为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而出血和凝血本身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总体来看,阿司匹林在临床的使用率正有所下降。
近日,《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子刊《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JAMA Network Open)发布研究称,低剂量阿司匹林(Aspirin)可能对中风的一级预防没有作用,反而会增加38%的脑出血风险。
在这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试验中,共纳入19114名老年参与者,他们均没有既往心血管病史,并被随机分配到每天100mg阿司匹林组(低剂量)和安慰剂组。在平均5年的研究期间,研究人员发现,在阿司匹林组和安慰剂组之间,缺血性中风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阿司匹林组中风的发生率为4.6%,安慰剂组中风的发生率为4.7%。
然而,研究还发现,阿司匹林组中有1.1%的人经历过大脑内部或周围出血,而安慰剂组中则仅有0.8%的人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这表明,与安慰剂相比,阿司匹林组脑出血风险增加38%。不过研究负责人、澳大利亚墨尔本莫纳什大学的John McNeil强调,该研究结果只适用于没有心血管病史的人。
对此,澎湃科技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李勇教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药师邱菡和罗哲丽。罗哲丽介绍,阿司匹林是临床常用药物,大剂量给药具有缓解疼痛、退热以及抗炎的作用,小剂量给药可以用于预防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是,阿司匹林并不是完全没有副作用,它会影响人体的凝血功能,从而增加出血的风险。
李勇说:“早在2015年左右,就有研究表示,阿司匹林可能会增加脑出血风险。因为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出血和凝血本身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增强凝血功能就会形成血栓,减弱凝血功能就会导致出血风险升高。总体来看,阿司匹林在临床的使用率也有所下降。现在中国主要用两类药用作阿司匹林的替补,一类叫氯吡格雷,一类叫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相比,这些药除了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外,不会刺激和损伤胃肠道。”
李勇强调,像此类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的确会增加脑出血,以及其它脏器出血的风险。“我个人的用药原则首先是尽可能最大程度上保证患者的安全,避免出现治疗药物所导致的不良情况,然后才是追求选用的药物可能收获的治疗效果。”
在服药注意事项方面,罗哲丽介绍,若服用药物为阿司匹林肠溶片,建议患者在空腹时服用,若是阿司匹林普通片,则应在进食后服下。
【对话】
澎湃科技:为什么说阿司匹林有可能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李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教授):早在2015年左右,就有研究表示,阿司匹林可能会增加脑出血风险,总体来看,阿司匹林在临床的使用率也有所下降。小剂量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是因为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而出血和凝血本身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增强凝血功能就会形成血栓,减弱凝血功能就会导致出血风险升高。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的药,在它减少血栓血块形成、预防脑血栓和心肌梗死的时候,导致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其它器官组织出血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其实,对临床医师和患者而言,服用或不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这是一个权衡利弊的问题。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没有多种保护心血管的药物(尤其是他汀药物广泛应用之前),老年人患心肌梗死、缺血性脑中风的危险很高,虽然服用阿司匹林会增加消化道出血或脑出血风险,但是,不服用带来的血栓危险更大,在此情况下,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是更好的选择。
但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降高血压治疗相应地让脑中风、心肌梗死的风险有所减少。90年代,他汀类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线降血脂类药)的出现使得强化降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成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石。如此一来,采取积极血压控制和强化降脂治疗的理念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此类中老年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就大大减少,在此情况下,阿司匹林就不再是临床最佳选择了。
澎湃科技:什么是一级预防?
邱菡(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药师):一级预防,是指在疾病或伤害尚未发生时,提前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2020版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推荐具有心血管事件(ASCVD)高危人群且合并1项风险因素增强,但无高出血风险的40-70岁的患者,可考虑应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进行ASCVD一级预防,建议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剂量为75-100 mg/d。而ASCVD中低危患者、年龄小于<40岁,或>70岁的患者、高出血风险患者不推荐采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进行ASCVD一级预防。
澎湃科技:具体有哪些人不建议用阿司匹林做一级预防?
邱菡:以下3类人群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进行ASCVD一级预防:一是年龄>70岁或<40岁的人群;二是高出血风险人群,包括正在使用抗血小板、抗凝、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物等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有胃肠道出血、消化道溃疡或其他部位出血病史,年龄>70岁,具有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肝病,慢性肾病4-5期,未根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未控制的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患者;三是经评估出血风险大于血栓风险的患者。
《2020版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中关于服用阿司匹林适用人群的建议。受访者供图
澎湃科技:目前怎么衡量阿司匹林这类药物带来的出血和缺血风险?
李勇:现在临床上还没有一个非常可靠准确和便捷的技术手段或方法,来评估小剂量阿司匹林服用后所产生的抗缺血治疗效应,与导致出血风险增高之间的关系。临床上,还只能通过病人的年龄、心血管危险因素、肝功能、肾功能、消化道疾病情况、既往病史,来粗略地估测患者的缺血和出血风险。令人感到沮丧的是,容易导致血栓栓塞风险升高的因素,常常也是导致出血风险增加的因素。
澎湃科技:有没有办法降低阿司匹林的负面影响,或者换一种更先进的药剂?
李勇:现在中国主要用两类药用作阿司匹林的替补,一类叫氯吡格雷,一类叫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相比,这些药除了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外,不会刺激和损伤胃肠道,与小剂量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引起消化道出血风险大大减小了。然而,总体来看,相较不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这两种药物导致的脑出血或其它脏器出血风险还是会明显增加。
目前临床实践中使用阿司匹林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主要因为价格较便宜,不过现在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也进医保了,并被纳入集采,因此,临床使用率也在逐渐提高。
其实,我个人的用药原则首先是尽可能最大程度上保证患者的安全,避免出现治疗药物所导致的不良情况,然后才是追求选用的药物可能得到的治疗效果。
近10年来,我越来越多选用氯吡格雷,以小剂量替代阿司匹林。以此避免阿司匹林引起消化道损伤甚至出血。现在,对于那些没有心梗或脑缺血等病史的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我越来越少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了。因为从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来看,只要能把患者的血压血脂控制好,大部分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情发展都可以得到控制。在血栓栓塞风险已经显著降低的情形下,依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就容易造成得不偿失的结果,此次研究就是印证了这一点。
澎湃科技:目前在什么情况下还会使用阿司匹林?
李勇:对已经有心肌梗死、脑梗塞等既往心血管疾病史的病人而言,阿司匹林这类药物还是可以考虑使用的。当然,不会增加消化道出血的氯吡格雷等药物肯定比阿司匹林要更好。
澎湃科技:服用阿司匹林时要注意什么?
罗哲丽(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药师):经常会有患者向药师咨询:服用阿司匹林是不是会伤胃?我应该吃饭前吃还是吃饭以后吃?
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阿司匹林的消化道损害机制,这是因为弱酸性的阿司匹林在接触消化道黏膜时会直接产生刺激性损伤。
建议服药的患者找出你的药盒,查找一下有没有“肠溶片”这三个字。一般来说,小剂量规格包装的阿司匹林有肠溶片和普通片两种。阿司匹林肠溶片,建议患者在空腹时服用,因为这种肠溶片在胃内酸性环境下,附着于表面的肠溶衣不容易在胃内分解,空腹(未进食)状态胃排空较快,可以确保药物顺利且快速通过胃部到达肠内吸收部位,从而减少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而阿司匹林普通片由于没有肠溶衣的包裹,在胃内释放时容易产生刺激,建议患者在进餐后用药,有了食物的包裹可以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
澎湃科技:对于其他群体,比如说中年人或者年轻人,阿司匹林副作用大吗?
李勇:一样的,中年人可能脑出血的机会小一点,但是阿司匹林同样会引起消化道出血。
澎湃科技:既然阿司匹林增加出血的弊端早被发现,为何还要做相关研究?
李勇:因为阿司匹林最早是用于预防心梗再次发作的有效药物,近40年来被认定为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常用药。但当医学科学有了跨越式的进步,出现新药时,及时评估既往的处理方案和治疗药物就变得很重要。一旦有了多个高质量的循证医学研究证据,我们就会修订临床处理指南,帮助临床医师们改变这种思维定势,而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教育和培训的过程。
澎湃科技:老年人应该怎么预防降低首次中风的风险?
李勇:首先需要坚持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充足的睡眠,适当的体育锻炼,乐观的心态,控制体重,均衡饮食。其实这些对所有年龄段的人都是同样重要的。
对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来说,要采取强化的血压管理,同时,还要采取以他汀药物为基础的强化降脂治疗。对糖尿病患者,还应积极使用新型的具有心脑血管和肾脏保护功能的降糖药物。这类降糖药物有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受体激动剂),这两类药不仅能有效降糖,同时能安全降糖,不会导致低血糖;更重要的是,SGLT2i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能够更进一步降低心血管、脑血管和肾脏不良终点事件的风险,已经被推荐为糖尿病患者预防心血管和肾脏并发症的首选降糖药物。
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常常呈共病状态。因此,必须对所有青中年人进行定期健康筛查。一旦发现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之一,均应进行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及时采取三高共管的防治策略,以最大程度降低发生第一次心肌梗死或脑梗死的风险。
对已经明确诊断的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在有效血压控制、强化降脂治疗和SGLT2i抑制剂或/和GLP-1受体激动剂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以最大程度避免第二次发生心脑血管事件。
当地时间8月9日,白宫发布美国总统拜签署的行政命令,从明年开始禁止美国人对中国敏感技术的某些投资。
当地时间8月9日,白宫发布美国总统拜签署的行政命令,从明年开始禁止美国人对中国敏感技术的某些投资。
经过数月的讨论后,美国总统拜登当地时间8月9日发布一项行政命令,将从明年开始禁止美国人对中国敏感技术的某些投资,并要求向美国政府报告相关科技领域的投资情况。命令中,“涵盖的国家安全技术和产品”是指对一个国家的军事、情报、监视或网络能力至关重要的半导体和微电子、量子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敏感技术和产品。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发言人刘鹏宇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中方对美国继续推进投资限制的决定感到“非常失望”,并将维护自身利益。“中方反对美方过度利用国家安全理由,将贸易、科技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故意为正常的经贸交流和技术合作设置障碍。”刘鹏宇指出。
中国商务部8月10日指出,美方限制本国企业对外投资,打着“去风险”的幌子在投资领域搞“脱钩断链”,严重背离美方一贯提倡的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原则,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决策,破坏国际经贸秩序,严重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中方对此表示严重关切,将保留采取措施的权利。希望美方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公平竞争原则,不要人为阻碍全球经贸交流与合作,不要为世界经济恢复增长设置障碍。
这项行政命令要求阻止“美国人”对中国半导体和微电子、量子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某些投资,例如主要为军事和情报用途设计的人工智能系统、芯片设计自动化软件和量子技术,称这些技术“可能会破坏加密和其他网络安全控制并危及军事通信”。命令还要求美国投资者向财政部通报对其中一些目标行业开发技术的公司的潜在投资。
在应通报和禁止的交易中,行政命令称:“财政部长(部长)应与商务部长以及其他相关行政部门和机构(机构)负责人酌情协商,根据公众公告和意见,发布法规,要求美国人提供与涉及受涵盖外国人的某些交易(应通报的交易)相关的信息通知,并禁止美国人从事涉及受涵盖外国人的某些其他交易(禁止交易)。”
文件解释称,“所涵盖的外国人(covered foreign person)”是指参与根据本命令发布的法规中所确定的涉及一种或多种所涵盖的国家安全技术和产品的活动的受关注国家的个人。“美国人(United States person)”一词是指任何美国公民、合法永久居民、根据美国或美国境内任何司法管辖区法律组建的实体,包括任何此类实体的任何外国分支机构,以及在美国境内的任何人。
违反规定的投资者可能会面临罚款并被迫撤资。这些规定适用于未来的交易,但不包括对中国股票和债券的组合投资。
美国财政部表示,预计将豁免“某些交易,包括潜在的公开交易工具以及从美国母公司到子公司的公司内部转移”。
在明年执行新规则之前,拜登政府将完成多轮公众意见征求,其中包括最初的45天公众意见咨询阶段,可能导致该禁令的范围缩小。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当天业界反应平淡。一些行业代表表示,与立法者考虑的方法相比,该行动的范围相对狭窄。《华盛顿邮报》援引分析人士的话称,至少就目前而言,任何此类禁令对中国的影响都可能微乎其微。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表示,期待提供意见,并补充说“我们希望最终规则允许美国芯片公司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竞争并进入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全球市场”。美国国家风险投资协会表示正在密切关注,“以确保对美国公司的投资不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纽约时报》将白宫的这一行动称为“美国在与中国的经济冲突中为遏制金融流动而采取的首批重要措施之一”。分析人士认为,沟通和执行这项措施将会很困难,美国“商界已经开始反对私人市场政治化”。通信技术专家项立刚8月9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国明年就要举行大选,拜登政府在竞选压力之下需要显示对华强硬态度,因此会将打压中国的措施作为拉选票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华盛顿并不看重这些措施实施后的效果,即便美国企业的利益将受到损害。
“我们的工作指出了把LK-99错认成超导体的原因。”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雒(luò)建林告诉澎湃科技。
透明的LK-99样品。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化学系,美国俄勒冈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固体化学物理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科研人员联合完成的一篇预印本论文称,LK-99样品更有可能是磁体,而不是常温常压超导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提交预印论文称,没有在重复实验中观察到磁悬浮现象。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常海欣教授团队合成LK-99的实验步骤和最终样品。
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ICQM)科研团队合成的LK-99样品。
“我们的工作指出了把LK-99错认成超导体的原因。”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雒(luò)建林告诉澎湃科技。
一篇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的最新发表在arXiv网站的预印本论文可能为“LK-99是室温超导体”画上了句号。
近日,因为LK-99材料被韩国研究团队宣称能够室温超导,研究LK-99的预印本论文“涌入”arXiv网站。但可能马上就要告一段落:最新发表在arXiv网站的一篇预印本论文不仅表示LK-99能室温超导是假象,还找到产生这一假象的原因——硫化亚铜杂质。
此外,来自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机构的科研团队也分别提交预印本论文称,虽然观察到其“烧制”的LK-99样品均未表现出超导性,更像磁体,而非室温超导体。
8月9日,前述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雒(luò)建林告诉澎湃科技,“我们的工作指出了把LK-99错认成超导体的原因。”“实验结果表明(LK-99能常压室温超导)是假象,来源于硫化亚铜。”“LK-99不超导! 虽然相关样品具有弱抗磁性,但不具有完全抗磁性,也没有零电阻现象。”
该论文于8月8日15时59分提交至arXiv网站,目前已对外发布。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团队:LK-99像超导,但实际不是,硫化亚铜导致假象
硫化亚铜是“烧制”LK-99过程中的产物之一。LK-99是铜掺杂的铅磷灰石材料,成分为Pb10-xCux(PO4)6O (0.9<x<1.1)。
在实验中,吴伟等研究人员“烧制”了不同硫化亚铜含量的两种LK-99,分别测量其电阻、抗磁性等参数,并与纯硫化亚铜的相应参数进行对比。其中,样品1(S1)的反映硫化亚铜含量的“强度比”参数约是5%,样品2(S2)的这一参数约是70%。
实验结果显示,样品S1在370K(96.85摄氏度) 时电阻率跃变,并伴有热滞后现象;样品S2在370K(96.85摄氏度)时电阻率急剧下降,在100K(零下173.15摄氏度)以下,电阻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表现出类似半导体的特征。
临界温度下的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是超导体的两个重要特征。
雒建林向澎湃科技表示,硫化亚铜在400K(126.85摄氏度)附近存在一个由“六角相”到“单斜相”的结构相变。在相变点附近,其电阻下降3个多量级。这看起来像“超导”相变,但实际不是。目前的实验证据表明,无法通过增减样品中硫化亚铜的含量或其他办法实现超导。
前述论文写道,“我们认为,LK-99中所谓的超导行为很可能是由于硫化亚铜在385K(111.85摄氏度)左右发生一阶结构相变,从高温下的β相变为低温下的γ相,从而导致电阻率降低。”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7月22日上午,韩国量子能源研究中心公司相关研究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先后提交两篇类似的论文,宣称一种命名为LK-99的铜掺杂铅磷灰石材料拥有“室温+常压”超导能力。随后,国际上多个研究团队开始重复实验,尝试合成LK-99,以复现韩国团队的实验结果。相关消息对全球股市也产生了影响。
7月31日16时13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知琪教授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提交论文。该论文称,其合成的LK-99样品的室温电阻不为零,也没有观察到它存在磁悬浮现象;该材料类似半导体,而非超导体。
8月2日14时59分,东南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悦在预印本网站arXiv提交论文称,在100K(零下173.15摄氏度)以上温度时,其LK-99样品测得零电阻,但是没有抗磁性。孙悦在视频中称,一共测了6片样品,但只在1片样品里面观测到了零电阻,其他样品大多数产生的是半导体的行为。其论文称,“我们的发现表明,Pb10-xCux(PO4)6O有可能成为寻找高温超导体的候选材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提交预印论文称,没有在重复实验中观察到磁悬浮现象。
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团队:观察到LK-99样品“半悬浮”,但不具超导性
8月6日13时34分,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ICQM)科研人员在预印本网站arXiv提交了一篇题为《类LK-99合成样品的铁磁半悬浮现象》(Ferromagnetic half levitation of LK-99-like synthetic samples)的研究文章。
该论文称,环境条件下的磁半悬浮被认为是一种“壮观且容易获得”的现象,因此一直是LK-99材料验证实验尝试的重点。北京大学研究团队虽然在一些片状的小碎片样品中成功地观测到了“磁半悬浮”现象,但经测量,其样品中不存在迈斯纳效应或零电阻,因此不具有超导性。实验结果表明,其样品普遍含有微弱但确定的软铁磁成分。
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ICQM)科研团队合成的LK-99样品。
研究团队认为,软铁磁足以解释其样品在强垂直磁场中的半悬浮现象。该论文称,“最近的计算显示,Pb10-xCux(PO4)6O中存在平带状电子结构,这可能会导致自发铁磁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北京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贾爽和北京大学副教授李源是上述论文的通讯作者。
华中科技大学团队:样品可大角度“半悬浮”,但未测电阻
8月3日凌晨3时13分,曾在哔哩哔哩网站发布LK-99验证实验视频而引起轰动的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常海欣教授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提交论文,公开了他们的实验进展。该论文的标题是《LK-99的成功合成和室温常压磁悬浮》(Successful growth and room temperature ambient-pressure magnetic levitation of LK-99)。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常海欣教授团队合成LK-99的实验步骤和最终样品。
该论文称,他们成功合成了LK-99材料,并在室温和环境压力下能以较大的角度“半悬浮”。“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了结晶度和适当的铜掺杂的重要性,表明了这种磷酸盐氧化物中铜氧诱导带变化的基本潜在超导机制。我们期待更多一致的测试,如室温下的电学测试,将显示出这种磷酸盐氧化物的巨大潜力。”
华中科技大学8月1日首发在国内网站哔哩哔哩(B站)上关于LK-99材料重复实验的视频,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大火。相关视频被列为前述论文的补充材料。
相关视频的简介写道,“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博士后武浩、博士生杨丽,在常海欣教授的指导下,成功首次验证合成了可以磁悬浮的LK-99晶体,该晶体悬浮的角度比Sukbae Lee等人获得的样品磁悬浮角度更大,有望实现真正意义的无接触超导磁悬浮。”
相关视频的发布者称,尚未测量相关样品的电阻。因为测电阻需要微纳加工,破坏样品。“目前只有一片很小的样品,不敢动,实在不敢动。”正在加急“烧制”第三批样品。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机构联合团队:LK-99样品透明,排除超导
8月9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一篇预印本论文未发先火,引起了人们关注。该论文印证了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科研团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透明的LK-99样品。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前述论文虽已提交,但尚未被预印本网站正式发布,作者已将其上传至网盘,并于9日分享到社交媒体网站上。
该论文相关研究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化学系,美国俄勒冈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固体化学物理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科研人员联合完成。
该论文称,在最近的一系列报道中,掺杂磷灰石铅(LK-99)被认为是一种候选的常温常压超导体。然而,从实验和理论角度来看,这些说法在很大程度上都没有得到证实。为此,研究团队合成了LK-99样品,但分析结果表明,其样品没有表现出高温超导性。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化学系,美国俄勒冈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固体化学物理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科研人员联合完成的一篇预印本论文称,LK-99样品更有可能是磁体,而不是常温常压超导体。
研究人员计算发现,该材料的六边形通道中可能含有 OH-阴离子,而不是二价氧阴离子;而且铜的替代在热力学上是非常不利的。“平衡结构的声子光谱显示出许多不稳定的声子模式。”“尽管最初曾试图以这种方式对 LK-99 进行建模,但铜是否以有意义的浓度进入该结构,仍值得怀疑。” “这种带不太可能支持强超流性,反而容易在低温下产生铁磁性(或平面外反铁磁性)。”“总之,Pb9Cu(PO4)6(OH)2更有可能是磁体,而不是常温常压超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