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盘初涨1.17%,上一个交易日夜盘收涨0.35%。

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盘初涨1.17%,上一个交易日夜盘收涨0.35%。

亚马逊计划裁员10%,3万人

亚马逊计划当地时间10月28日起裁员30000名企业员工,覆盖亚马逊35万名企业员工的10%左右。此次裁员预计将影响人力资源、设备和服务、运营等部门。据路透社报道,这是亚马逊自2022年底裁减2.7万个岗位以来规模最大的一轮裁员。

今年8月,亚马逊重组其音频部门,裁减100多名员工,并大幅缩小Wondery播客工作室业务范围。2024年1月,作为业务审查的一部分,亚马逊在流媒体视频服务平台Prime Video和电影工作室Amazon Studios裁减数百名员工。

6月份,亚马逊首席执行官安迪·贾西(Andy Jassy)表示,随着亚马逊继续推出更多AI智能体,从而改变工作方式,预计亚马逊未来将减少所需的企业工作岗位。贾西在给员工的备忘录中写道:“我们需要更少的人来做今天的一些工作,更多的人来做其他类型的工作。”

人工智能驱动的裁员影响正在扩大。美国就业市场数月来持续亮起警报。人们普遍担忧,随着企业通过自动化手段削减成本,人工智能将取代大量人力。今年5月份世界经济论坛的一项调查提出,人工智能导致劳动力减少的情况可能已经发生。调查发现,40%的雇主计划裁减那些可以被人工智能自动化代替的员工。

10月份,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裁员约600人,以此减少层级,提高运营效率。本月中旬,全球金融巨头高盛宣布OneGS 3.0计划,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多种业务职能,随之而来的是新一轮裁员。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大卫·所罗门、总裁约翰·沃尔德伦和首席财务官丹尼斯·科尔曼签署的备忘录写道,人工智能的快速进步可以显著提升生产力,企业可以将这些收益重新投资,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

主打情绪价值,AI功能有限:智能硬件如何抓住用户核心需求

展会现场,日本AI宠物机器人Lovot与人互动 本文图片均由澎湃科技记者 喻琰拍摄

技术巨头和创业公司当前都在积极探索AI落地新型智能终端形态。

10月27日,在上海首届2025西岸国际科技消费嘉年华(WTCC)展会现场,各类厂商带来了AI与硬件深度融合的创新产品,这些产品正努力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尝试走入ToC端消费者市场。

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观察到,参展的AI智能硬件产品,从情感陪伴型赛道的AI智能机器人如日本Lovot、中国Ropet,到可穿戴设备如AI情绪吊坠、AI智能儿童学习机,再到AI多功能下棋机器人、AI桌面机器狗等各类娱乐设备,AI落地场景越来越丰富。

不过,这些AI硬件产品的“AI”智能程度或许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高。

“今天会场上很多产品,我认为真正做对的可能不到1%,大部分还是过渡态的产品。”工匠社创始人邱泽在展会现场圆桌活动中称。

AI情感陪伴赛道产品看起来萌,但AI功能有限

“我们这款产品在展会期间日均销量大概在20台左右”。展会期间,名为Ropet的大眼毛绒AI宠物机器人吸引了不少年轻女性和职场白领的围观。

Ropet萌友智能,成立于2022年,主打AI情绪陪伴,是前字节产品设计师创立的企业。产品售价1472元,因价格适中、外表可爱,成为展会期间的KOL担当。

工作人员介绍,Ropet内置自研离线端侧小模型,可以通过摄像头、重力感应器等收集数据,识别人脸、情绪等,当用户和它说“你好”,它可以通过眼神、 肢体语言等方式作出反馈,营造情绪上的互动感。“它不会像宠物一样,主打的是弱陪伴,不会过度打扰用户。”工作人员称。

展会上的中国AI萌宠机器人Ropet

同样受到欢迎的还有日本Lovot机器人,但售价高达3.3万元。工作人员告诉澎湃科技,Lovot的特点以提供陪伴和情感互动为主,其他的功能比如利用生成式AI进行对话,目前还无法做到。

据了解,这款AI宠物机器人内置了芯片,头部与胸口处安装了摄像头和传感器,能自主在房屋内行走、感知人类的情绪、学习人类发声。

工作人员介绍,它与人的互动主要通过声音、眼睛、动作和表情这四个维度实现。当用户与它交流或触摸时,它会根据识别到的声音、表情或动作做出相应反应。比如,当你抚摸它时,它的双手会有触觉反馈,能“安抚”用户。

严格来说,这确实是一款AI智能硬件产品,但前来展会上体验的一位用户认为,AI在这类产品中的功能还比较有限。它的核心仍是消费级电子产品形态,AI更多用于增强交互体验、提升情感反馈,而非真正具备强大的自主学习或决策能力。

邱泽在圆桌活动时提到,如今这一波“AI硬件”或“智能硬件”,如果去掉“AI”二字,可能就只是个普通消费品。在他看来,“真正的AI硬件时代还没有到来。”

AI硬件同质化明显

展会现场热闹的背后,也隐藏着从业者的焦虑。

Ropet产品侧的工作人员透露,针对消费者的反馈,团队每月都在根据用户反馈迭代更新,“我们现在的版本都更新了40多次了。”

某AI创业公司商务总监宓思奇则坦言,智能硬件迭代速度很快,基本一年一迭代。在他看来,现场大多数AI智能硬件产品都是“新瓶装老酒”,“用现在的AI逻辑更新一下UI界面,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智能。”

展会现场的不少用户都有类似的感受,目前AI硬件差异化不强,同质化明显。不少产品AI程度也不高,智能水平仍停留在语音对话层面,无非是响应速度快和慢的区别,更多是依靠外观设计的变化来吸引消费者注意。

这种同质化现象,或许与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密切相关。无界方舟联合创始人杨冬蕴在圆桌交流会环节上提出,“AI硬件看似红海,其实是因为入行门槛低,大家觉得市场大。”她认为,能否洞察用户核心需求,才是决定产品能否突围的关键。

然而,找准用户需求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大众对AI的既有认知及期待影响着商品的交付。现场Ropet工作人员提到,当前市场对AI的认知仍停留在“能否对话”的层面。“看到有AI功能,就会问我们能对话吗?但比如记录情绪这类也是AI功能的一部分。”

Hugging Face在展会现场的工作人员也认为,大众对AI硬件的认知停留在表层的语音对话,而现有的AI语音助手又面临着功能开发单一、实用性不足的问题。“当用户有实际需求时,目前的AI硬件还没办法为用户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落地方案。”他认为,主要原因还在于AI模型层,还无法完全具备自我识别、自我判断、自我决策的能力。

该公司在展会现场带来了桌面人形机器人Reachy Mini。这款小型机器人外观虽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结构设计和AI接入上具备完整的系统框架。由于背靠HuggingFace开源AI平台,用户可以直接调用HuggingFace中心内置的15余种预设动作,二次开发这台小桌面机器人。

不过,Hugging Face工作人员也表示,首代产品还没有完全搭载视觉识别技术。他认为,目前AI硬件领域表面上呈现出一种“供大于求”的市场现象。尽管许多公司投入研发,但能做出真正和硬件深度匹配的软件系统的公司却很少,它们并不需要这么多的硬件厂商。

另一家主打“情绪感知智能吊坠”的创业公司NUNA则表示,他们的产品能通过传感器与麦克风采集生理数据、分析情绪状态并推送报告,但整个赛道仍处在市场探索阶段,尚未真正抓住用户核心需求。

下一代AI硬件最核心的需求是什么?

面对越来越卷的AI硬件赛道,业界也对下一代AI智能硬件产品有了新的思考和洞察。

来自光羿科技消费电子商务负责人段誉建议,AI产品开发应实现软硬件解耦。他以录音笔为例指出,硬件本身可以保持稳定,通过蓝牙等接口持续升级模型或软件,即可不断提升性能、延长生命周期。

各类AI落地场景,包括调香等

杨冬蕴认为,无论软件还是硬件,核心都在于理解三条曲线:市场规模、技术壁垒与行业趋势,并持续挖掘用户痛点,优化体验。她强调,硬件开发不仅周期长(改版、打样、测试可能需一个月),还需具备对两三年后市场定价与竞争格局的前瞻规划。

Hugging Face工作人员告诉澎湃科技,AI硬件最核心的需求是灵活、智能和安全,同时产品和形态、颜色等设计上能方便用户使用。

邱泽认为,能在未来存活下来的AI硬件,必须同时满足三点:AI应用层极强、PMF(产品与市场匹配)精准、载体设计与定价合理,最终形成品牌势能。“真正的AI硬件时代还未到来,它需要创业者在每一次技术浪潮中,都能重新找到自己的PMF。”

在硅谷的新创AI智能体公司Hey Boss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曲晓音告诉澎湃科技,AI 产品没有真正的护城河。同行复制太容易,同质化较为严重。所谓“靠创新做护城河”,其实是幻觉,“你永远无法保证每一步都更创新,而你的创新也永远保不住。”

向着8万海里!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起航

暂别祖国、跨过赤道、穿越“咆哮西风带”、8万海里远航……11月1日上午,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出征,奔赴南极。

遥远的南极,一次次的远航,这个神秘的冰原大陆,又将被人类揭开怎样的奥秘?

“不断提升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的能力,既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龙威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就提高经略海洋能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明确部署,强调“强化深海极地考察支撑保障体系”。

8万海里远航,第42次南极考察开展哪些前沿试验?

——向3000米冰层实施洁净钻井取样。

“本次考察中,我国计划首次开展南极内陆冰层深处湖泊科学钻探试验,利用国产热水钻和热融钻系统,在超过3000米的冰层上实施洁净钻井与取样作业。”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领队、首席科学家魏福海说。

试验有关负责专家介绍,南极冰下湖具有高压、低温、黑暗、寡营养等极端环境特征,具有极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包含丰富的冰盖历史和气候变化信息。开展南极冰下湖研究,对于理解沉积过程、生命演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国家需求和全球科技前沿,为进一步提升对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作用的认知,今年考察队将在阿蒙森海、罗斯海等典型海域,围绕气候变化对南大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获取长序列观测数据。

——秦岭站智联仓储实现无人化管理。

连接东西,和合南北。2024年2月7日,以中华民族的祖脉命名的秦岭站正式开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

“本次考察将继续完善秦岭站科研栋、通讯网络等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考察站运行保障和科学研究支撑能力。”领队助理、秦岭站站长王焘说,同时继续验证已建成的海水淡化、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国产化设施设备的可靠性、适应性。

能源是南极冰原的“生命之火”。秦岭站建设过程中,中国首次应用风光氢储多能互补的新能源系统,每年能为站区节省逾百吨化石燃料。即便进入极夜,遭遇无光、无风的情况,也能获得约2.5小时供电,保障科研设备和基本生活设施短期纯绿色运行。

中铁建工集团南极秦岭站项目经理郑迪介绍,施工团队今年将建设优化秦岭站物资智慧仓储、安消一体化智能管控等系统。“其中,智慧仓储系统首创极地机器人+智能平台智联仓储,实现全流程无人化管理,物资流转效率可提升40%。”他说。

——国产装备在极地开展验证应用大显身手。

“雪龙”系列破冰船“双龙探极”、“雪鹰”系列直升机与固定翼飞机在极地翱翔天际……近年来,极地考察领域不断涌现运输与机械装备“利器”,充分展现了国家综合实力,令网友们津津乐道。

今年,不仅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雪豹”6×6轮式载具、THT550全液压大功率牵引装备将在南极现场开展验证,自动观测与卫星遥感、生态潜标与磷虾多联网系统等多项新技术也将开展应用,在冰雪世界中大显身手。

此次南极科考,也是一次更加多元的国际合作研究。

南极是科学研究的“殿堂”。在南极开展海洋、生物、化学、大气和冰川等多学科观测监测和调查研究,既是中国南极考察一以贯之的核心任务,也是中国积极践行《南极条约》宗旨的具体体现,彰显了中国参与南极国际治理的意愿和能力。

本次考察团队阵容,除了来自国内80余家单位的500余名队员参加,还有来自泰国、智利、葡萄牙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展开更加多元的国际合作研究。

“此次考察由‘雪龙’号和‘雪龙2’号两船共同保障,预计于2026年5月完成任务后返回国内。”龙威说。

求索无极限。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将以一段崭新的征程,激励更多极地建设者与科研工作者扬帆启航,为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写下时代新篇。

全球首个电驱动钙钛矿激光器问世

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狄大卫、邹晨和赵保丹团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电驱动钙钛矿激光器。近日,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自然》。

激光器种类繁多,当前钙钛矿半导体、有机半导体和量子点等新型激光材料展现出显著优势。在这些材料中,钙钛矿半导体因其发射光谱可调(可实现各种色彩),且在光驱动条件下能实现极低的激光发射阈值,具有十分广阔的技术前景。然而,一直以来,研发电驱动钙钛矿激光器是钙钛矿光电子学领域的最大挑战,也是全球众多科研团队共同追寻的目标。

为实现电驱动激光发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集成式的双腔结构,将高功率微腔钙钛矿LED子单元与低阈值钙钛矿单晶微腔子单元集成于同一个器件,形成了一个垂直堆叠的多层结构。该器件将微腔钙钛矿LED在电激励下产生的大量光子高效耦合(耦合效率达82.7%)到第二个微腔中,并激发单晶钙钛矿增益介质,产生激光。

在电激发条件下,钙钛矿激光器的激光阈值为92安培/平方厘米,比最好的电驱动有机激光器还要低一个数量级。而且,电驱动钙钛矿激光器表现出比有机激光器更优异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能在36.2兆赫兹的带宽下实现快速调制。这种调制速率是通过减小器件有效面积以实现最小电阻电容常数,并使用硅衬底改善散热实现的。

电驱动钙钛矿激光器可用于光学数据传输等多种应用场景,还可用作集成光子芯片和可穿戴设备中的相干光源。研究人员表示,未来还需要克服微腔钙钛矿LED子单元纳秒级的自发辐射寿命限制,以实现器件的吉赫兹级高速运行。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457-2

李飞飞发布全新世界模型,可在单张H100GPU上流畅运行

10月16日,“AI教母”李飞飞宣布对外推出全新模型RTFM(AReal-TimeFrame Model,实时帧模型)。RTFM是一款全新的实时生成世界模型,能够与用户交互时实时生成视频,并遵循三大核心设计原则:效率、可扩展性、持久性。

RTFM可将单张图像渲染成3D场景,一个模型可处理多种场景类型、视觉风格和效果,包括反射、光泽表面、阴影和镜头光晕。该模型已以预览版形式开放用户体验。

使用 RTFM 渲染的布满阳光的游泳池场景

能在单张H100GPU上运行的“实时世界”

李飞飞团队World Labs表示,强大的世界模型将能够实时重建、生成并模拟具有持久性、交互性且物理精度高的虚拟世界。这类模型将彻底改变从媒体到机器人技术乃至更广泛领域的产业格局。

过去一年间,这项新兴技术发展迅猛,生成式视频建模的突破性进展已成功应用于生成式世界建模领域。一个趋势随之逐渐明朗:生成式世界模型的计算需求将远超当前的大型语言模型。

若简单套用现代视频架构,要生成60帧/秒的交互式4K视频流,每秒需要生成超过10万个标记(相当于《科学怪人》或《哈利·波特》第一部的篇幅)。若要让这些生成模型持续运行一小时以上,需处理的上下文token更将超过1亿。以当今的计算基础设施来看,这种方案既不可行,也不具备经济可行性。

World Labs认为,在人工智能领域,随着计算能力提升而优雅扩展的简单方法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因为这些方法能够受益于推动技术发展数十年的计算成本指数级下降趋势。生成式世界模型完全具备优势,将在未来持续降低的计算成本中获益。

这就引出了一个自然的问题:生成式世界模型是否被当今的硬件限制所阻碍?或者现在是否有方法可以预览这项技术?

于是,李飞飞团队设定了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目标:设计一个高效且可部署的生成式世界模型,能够随着计算能力提升持续扩展。

他们想要构建一个能在单张H100GPU上运行的模型,既能保持交互帧率,又能确保世界数据在长时间互动后依然完整。实现这些条件能让他们通过当前的体验提前预判未来这些模型可能达成的高度。

这一目标影响了他们从任务设置到模型架构的整个系统架构设计,并通过仔细优化推理堆栈的所有部分,应用架构设计、模型蒸馏和推理优化方面的最新进展,为在当今硬件上运行的未来模型提供最高保真的预览。

RTFM 对地板上的复杂阴影和反射进行建模

从图像到世界:RTFM如何突破生成式建模的边界

扩展性方面,传统3D图形管线依赖人工设计的显式三维模型(如三角网格、高斯贴图)和算法,对几何、材质、光照等进行精确建模,再渲染为二维图像。该方法虽成熟,但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扩展性受限。

而RTFM采用了一种基于生成式视频建模的创新方法,其核心是一个经端到端训练的神经网络。它仅输入场景的二维图像,无需构建显式三维模型,即可从新视角生成对应图像。

该技术基于生成式视频建模,训练一个神经网络将输入图像转换为一种隐式的世界表征(KV缓存),进而通过注意力机制直接从该表征中读取信息,来生成新视角下的连贯图像。这意味着复杂的光照、反射等效果并非由人工规则定义,而是通过从数据中学习自动掌握,从而能够与Marble 实现从单张图像高效创建具有真实感的3D场景。

RTFM还有一个重要特性是模糊了重建与生成的传统界限:当输入视图充足时,系统倾向于精确重建;当输入视图稀疏时,它则能进行合理的内容推演与生成。

使用 RTFM 渲染的户外游乐场

另外,现实世界具有持久性:当视线移开时,场景不会消失或重置,人们可以随时返回之前的位置。这一特性对自回归帧模型构成了显著挑战。由于此类模型仅通过二维图像帧序列隐式地表示世界,随着探索范围扩大,需要处理的帧数量持续增长,导致每一帧的生成成本不断累积,模型的“记忆容量”实际上受限于可用的计算资源。

RTFM通过引入“姿态帧”作为空间记忆,有效突破了这一限制。该方法将每一帧与其在三维空间中的姿态绑定,使模型能够在生成新帧时依据目标姿态从已有的空间记忆中检索邻近帧,构建局部上下文。这种设计为模型提供了一个弱空间先验—即世界处于三维欧氏空间中,而无需显式进行几何重建,既降低了建模复杂度,也增强了对场景结构的理解。

为实现高效运行,RTFM采用了上下文调度机制,在不同空间区域生成图像时动态切换所使用的上下文帧,称为“上下文切换”。这一策略使模型无需在处理新帧时加载全部历史数据,从而支持大规模场景的持久维护,实现所谓“无限持久性”。通过将帧组织为具有空间结构的记忆系统,RTFM在长期交互中能够保持场景一致性,同时显著提升生成效率和可扩展性。

World Labs指出,RTFM展示了在现有硬件上部署高效世界模型的愿景,其技术核心是将世界模型定义为端到端、数据驱动的渲染器。该框架具备良好的扩展性,未来可模拟动态世界并支持用户交互。当前模型目标是在单张H100GPU上实时运行,而更大规模的模型将持续优化性能。

World Labs成立于今年4月,在四个月内从创始公司成长为独角兽。去年9月,World Labs正式宣布完成2.3亿美元的巨额融资,投资方包括硅谷知名投资机构a16z、NEA、加拿大风投公司Radical Ventures,以及英伟达公司的风险投资部门等。众多AI领域的知名人士也参与了投资,包括谷歌DeepMind首席科学家杰夫·迪恩(Jeff Dean)和前谷歌AI研究员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

智元新一代工业级交互式具身作业机器人获数亿元订单

10月16日,智元机器人正式发布新一代工业级交互式具身作业机器人智元精灵G2。

精灵G2。图片来源:智元机器人

精灵G2以工业标准打造,搭载高性能运动关节、高精度力矩传感器,集成先进的空间感知系统,支持快速学习部署,拥有出色的多模态语音交互能力,具备工业、物流、导览等多场景通用能力。

续航方面,精灵G2可自主回到充电站补能,还拥有双电池热插拔换电能力,满足24小时工厂产线节拍。

直播中,工程师用生鸡蛋推动精灵G2的力控臂。图片来源:智元机器人

值得注意的是,得益于英伟达Jetson Thor T5000高达2070 TFLOPS(FP4)的本地算力,G2能够实时响应与决策,本地高速处理多路传感器数据,延迟低于10ms。参数量更大的VLA、LLM等大型AI模型得以在本地直接运行,性能更强、泛化性更好,同时大幅缩短开发周期,在虚拟环境中训练和测试后可一键部署到真机,减少试错成本和时间。

发布会现场展示了精灵G2的超低延迟遥操作功能。在视距内操作和超视距遥操作两种情境下,操作人员分别演示了乒乓颠球和射箭技能。

发布会还展示了精灵G2已进入部署阶段的四大真实场景案例。在汽车零部件生产车间,精灵G2正被应用于汽车安全带锁芯的生产流程,与人工配合,完成安全带锁芯压紧、物料搬运等操作。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透露,10月16日下午,智元机器人将与均普智能在宁波联合举办智元精灵G2线下全球首发暨投产仪式,并同步开启与均胜电子过亿元采购合同的首批交付商用,正式落地汽车零部件制造场景。此前,精灵G2也已斩获龙旗科技数亿元订单,切入消费电子精密制造核心场景。

新型3D打印装置可实现更高精度的人类组织建模

近日,美国华盛顿大学与UW医学中心的跨学科研究团队联合开发出一款新型3D打印组织建模装置STOMP(Suspended Tissue Open Microfluidic Patterning),该装备的尺寸仅指尖般大小,结构紧凑、易于操作,能在实验室实现对复杂人类组织的更精确模拟,相关成果已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期刊。

新型3D打印组织建模装置STOMP

当前,3D组织工程已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疗法设计和测试,目标是构建尽可能接近体内细胞天然生长环境的实验条件。较常见的一种建模方式是将细胞悬浮在两根立柱之间的凝胶中,从而使得心脏、肺部、皮肤或肌肉骨骼等组织在其中生长,但此方法在同时研究多种组织类型时仍面临挑战。

STOMP装置在模拟神经肌肉类疾病涉及的复杂组织交界结构方面表现出色。其采用名为“铸型(casting)”的组织工程方法,研究人员将其比作在甜品模具中制作果冻。该装置的工作原理为毛细作用(类似吸管中的水上升现象),研究人员通过移液器将活性成分和合成材料构成的凝胶精准注入装置内微流控通道,可将不同类型的细胞均匀排布,如同在果冻中均匀撒入水果。该装置能在单个悬浮组织中划分多个独立区域,同时无需额外设备即可完成建模操作。

此次研究的通讯作者、华盛顿大学化学系教授Ashleigh Theberge表示,STOMP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将为组织工程和细胞信号传导等方向带来广阔的研究空间。“这是一个跨学科合作的成果,展示了科学家们如何共同打通物理工程与生物医学之间的壁垒。”

随着STOMP的推广,未来科研人员将能更方便地模拟骨、韧带、心肌等组织过渡区域,为探索复杂疾病机制及治疗策略提供工具基础。

钟南山院士挂帅!全球首个抗甲流PB2新药获批上市

一款由“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广州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挂帅研发的国产原研药——昂拉地韦,近日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全球首个抗甲型流感PB2新药(作用于流感病毒RNA聚合酶的PB2亚基)。

全球每年有约10亿例流感病例,其中重症300万至500万例、死亡29万至65万例。冬春季节的流感流行季,对全球造成公共卫生负担。

过去,我国患者用以抵抗流感的药物,主要以进口药、仿制药为主。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抗流感药奥司他韦,在我国抗流感药的销售额中占比超八成。但是,进口药不等价于优质药。奥司他韦进入我国已逾20年,有的病毒株已对其耐药。

今年5月20日,在单药头对头试验中胜过奥司他韦的昂拉地韦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为全球应对流感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头对头试验,就是通过临床试验直接比较单用甲药和单用乙药的治疗效果。2023年7月,昂拉地韦与奥司他韦头对头试验的三期临床试验数据公布,昂拉地韦体现出多项优势。

“患者使用昂拉地韦后,既能快速缓解症状,又能在用药24小时内把病毒载量抑制得很低,不容易传染他人。同时,还不容易产生耐药性。”钟南山说。

《柳叶刀传染病》对昂拉地韦作出评价:抗流感病毒耐药的新疗法。昂拉地韦采用PB2新靶点,在病毒转录、复制的初始阶段就通过“抢帽”机制进行干扰,因此能对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的耐药株表现出强大抑制能力,同时还对禽流感病毒有效,能对抗人畜共患病。

昂拉地韦由广州国家实验室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东众生睿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作为呼吸系统疾病研究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广州国家实验室全力践行新型举国体制,以“总平台、总链长”身份组织全国优势研究力量聚焦生命健康关键领域开展攻坚。

“谁有本事、有专长,就把谁集合起来一块干。国外同行很羡慕我们,能把力量集中起来办大事。”钟南山表示,昂拉地韦是国家实验室践行新型举国体制开展科技攻坚的样板。广州国家实验室已联合研发上市8款药物和疫苗,充分展现了我国科创能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成功开展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

近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与相关企业合作,成功开展了我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前瞻性临床试验。该成果标志着我国在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上成为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

受试者是一位因高压电事故导致四肢截肢的男性。自2025年3月植入该脑机接口设备以来,系统运行稳定,仅用2—3周的训练,他便实现了下象棋、玩赛车游戏等功能,达到了跟普通人控制电脑触摸板相近的水平。未来,这一系统将有望为脊髓损伤、截肢等患者群体,通过运动功能替代技术实现生存质量改善。

全球最小尺寸、柔性最强的神经电极

△超柔性电极尺寸极小,仅约头发丝的1/100

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研制及生产的神经电极是目前全球最小尺寸、柔性最强的神经电极,让脑细胞几乎“意识”不到旁边有异物,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对脑组织的损伤。该超柔性神经电极具备高密度、大范围、高通量、长时间的稳定在体神经信号采集能力,已相继完成在啮齿类、非人灵长类和人脑中长期植入和稳定记录验证,为植入式脑机接口前端电极组织相容性差和信道带宽窄的关键瓶颈提供了开拓性的解决方案。

全球最小尺寸的脑控植入体

△植入体直径26mm、厚度不到6mm,是全球最小尺寸的脑控植入体,仅硬币大小

在手术友好程度方面,脑智卓越中心研制的植入体直径26mm、厚度不到6mm,是全球最小尺寸的脑控植入体,仅硬币大小。因此不需要整体贯穿颅骨,只需要在大脑运动皮层上方的颅骨上“打薄”出一块硬币大小的凹槽用以镶嵌设备,再在凹槽中打一个在颅骨上开5毫米的穿刺孔。采用神经外科微创术式,在有效降低手术期风险的同时,显著缩短术后康复周期。

精准定位与植入

靶向大脑运动控制中心

△中国首例无线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前瞻性临床试验手术现场

精准定位和植入是整个手术成功的关键。高精度的电极植入可以为后续的信号采集和解码奠定重要基础。在为受试者进行手术前,华山医院采用了功能性核磁成像定位、人脑图谱绘制定位、受试者专属三维模型构建等多种脑功能定位方案绘制了患者大脑运动皮层的详细功能地图以确保植入位置的精确性。整个手术过程精确到毫米级别,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安全性和有效性。

使用机械臂

拓展生活边界

下一步项目团队会尝试让受试者使用机械臂,使得他可以在物理生活中完成抓握、拿杯子等操作。后续还将涉及对复杂物理外设进行控制,例如对机器狗、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智能代理设备的控制,拓展生活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