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数据统计发现:男性和受教育程度高的未婚者抑郁风险更高

·李克峰和同事认为,已婚者的抑郁症风险更低可能是因为夫妻之间可以交换社会支持,有更好的经济资源,以及对双方的幸福感有正面影响。受教育程度高的未婚人士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之所以更高,可能是因为遵守传统婚姻规范的压力、社会耻辱、缺乏配偶赡养费,以及在没有伴侣支持的情况下难以平衡多个角色等。追求事业成功、财务稳定和专业认可也可能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

抑郁症是一个重要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数据显示,全球约有5%的成年人有严重的抑郁症。以往的研究显示,婚姻或许能降低抑郁风险,但这些研究通常关注单一国家(常为西方国家)。并且,这些研究的结果往往因国家而异,而且婚姻状况与其他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如社会经济状况、年龄和教育程度的差异等,并不清楚。

当地时间2024年11月4日,《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ur)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未婚人士出现抑郁症状的概率或比已婚人士高80%。此外,男性和受教育程度更高的未婚人士其抑郁风险更高。

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为澳门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的副教授李克峰和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博士后研究员王翠翠,他们的团队分析了来自7个国家——美国、英国、墨西哥、爱尔兰、韩国、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106556名受试者的个体层面数据,并对其中20865人随访了4-18年,以研究已婚个人和未婚个人的抑郁症风险。

研究发现,与已婚者相比,未婚者与抑郁症风险的相关性高出79%。离婚或分居者的抑郁症风险比已婚者高99%,丧偶者抑郁症风险比已婚者高64%。抑郁症风险与国家也有关,西方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和爱尔兰)的未婚者的抑郁风险高于东方国家(包括韩国、中国和印度尼西亚)。此外,未婚男性的抑郁症风险高于未婚女性,受教育程度高的个体抑郁症风险高于受教育程度低的个体。

李克峰和同事认为,已婚者的抑郁症风险更低可能是因为夫妻之间可以交换社会支持,有更好的经济资源,以及对双方的幸福感有正面影响。受教育程度高的未婚人士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之所以更高,可能是因为遵守传统婚姻规范的压力、社会耻辱、缺乏配偶赡养费,以及在没有伴侣支持的情况下难以平衡多个角色等。追求事业成功、财务稳定和专业认可也可能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

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指出,该研究的局限在于数据来自自我报告的问卷,而不是抑郁症的临床诊断,并且该研究中分析的所有夫妻都为异性恋。

全球每年5%成年人患抑郁症,中低收入国家八九成患者未诊治

7月5日晚,歌手李玟因抑郁症自杀离世的消息传来,令无数人深感震惊与痛心。其家人在微博中透露,李玟曾长时间与病魔斗争,可惜近日病情急转直下,于7月2日在家中轻生,经3天抢救无效最终离世,年仅48岁。

细数过往,歌手张国荣、诗人海子……他们都因不堪抑郁症的折磨而选择结束生命。而在这些公众人物背后,还有无数饱受抑郁症摧残的普通人。

青少年和年轻人是抑郁高风险群体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指出,心理健康风险已成为全球十大风险之一。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健康水平显示,随着年龄增加,人们的心理问题会逐渐增多,直至35岁达到峰值,而后不断下降。“但近几年在新冠疫情、‘内卷’文化的多重压力下,该拐点已延后至40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祉妍说。

2022年,我国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其中,18至24岁的年轻人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1%、青少年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6%。

对此,陈祉妍表示,对于青少年抑郁焦虑问题日益严重的原因,目前的解释并不清晰。有一种观点认为,青少年由于身体发育快,导致社会对其有过高期待,而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发展速度实则无法与之匹配。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石川认为,抑郁症、焦虑症发病率显著上升,与当前就诊意识增强、标准化诊断工具进步和社会变迁的影响有一定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复发率高且病程迁延。“这是生物易感性与环境应激交互作用的结果。如果患者神经网络稳定性差、长期接触刺激因素,又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那么脱离药物治疗后就极容易复发。”石川说。

全球每年有5%的成年人患抑郁症

《柳叶刀-世界精神病学协会抑郁症重大报告》估计,全球每年有5%的成年人患抑郁症。在高收入国家,约一半的抑郁症患者未得到诊断或治疗,而在中低收入国家,这一比例达到80%至90%。

石川表示,目前临床上诊断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的标准路径仍是专业医生在与患者交谈后,依照国际诊断标准确定,辅以影像学、量表等检查手段。

陈祉妍表示,心理疾病虽然与负面情绪有关,但程度更为严重,会极度干扰日常生活,例如无法正常吃饭、休息,与人交往的能力或身体机能下降等,并且持续时间更长。

目前,抑郁症可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往往会出现促炎因子水平提高、抗炎因子水平下降、代谢不足、线粒体功能下降等症状。此外,肠道菌群失调、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与抑郁症也存在相关性。因此,药物治疗是目前疗效最快、最便捷的治疗手段。在物理治疗方面,改良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难治性抑郁症具有明显疗效。

“心理治疗是接受度最高的治疗手段。”石川表示,好的心理治疗师能够通过观察、倾听、提问、共情、互助、鼓励等手段引导患者积极思考、稳定情绪。

而在陈祉妍看来,治疗在本质上只是一种助力。“只有推动患者有意识地改变自身的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才能从根本上治愈抑郁症。”

吃好睡好才能保护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是心理健康的两大主要保护因素。心理健康素养是指有益于人们身心保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意识。健康生活方式包括睡眠、运动和饮食,其中睡眠最为重要。

“通过睡眠问题可预测抑郁问题,并能在同等抑郁水平上预测自杀风险,长期缺觉、睡眠紊乱等会增加心理疾病风险。”陈祉妍说,而运动能有效缓解和预防焦虑、抑郁,且促进心理健康所需的运动量小于身体健康所需的运动量。此外,均衡饮食、保证膳食纤维的摄入,也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

《柳叶刀-世界精神病学协会抑郁症重大报告》的共同作者、美国匹兹堡大学的Dr Charles Reynolds表示:“如果得到足够的支持和治疗,各个年龄阶段的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都可能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