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通过胰岛素强化治疗还是其他方式,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在短期内快速、显著地下降时,原有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能会出现暂时的加重。
以司美格鲁肽为代表的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在减肥与糖尿病治疗中疗效显著。医药公司在扩展其适应证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而该类药物的副作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讨论和研究。8月11日在线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JAMA Network Open)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对于患有2型糖尿病(T2D)的人,使用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 RA)会稍微增加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但也会降低发生失明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这项研究由美国拉黑医院与医疗中心(Lahey Hospital & Medical Center)等机构的研究人员主导。他们通过一个大型健康研究网络数据库,对超过18.5万名使用GLP-1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分析,并与同等数量的未使用该类药物的患者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对比。
研究显示,GLP-1药物对眼部健康具有“双刃剑”效应。一方面,用药组新诊断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确实略高(风险比为1.07)。但另一方面,在更严重、可能导致失明的并发症上,GLP-1药物显示出显著的保护作用。与对照组相比,用药组患者发生玻璃体出血、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以及最终失明的风险分别降低了26%、22%和24%。
这一保护效果在已有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中同样存在。研究的亚组分析显示,对于这些患者,使用GLP-1药物并未加速其病情恶化,反而降低了他们需要接受激光、眼内注射或手术等侵入性治疗的概率。
为什么一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药物,反而可能在短期内对视网膜产生负面影响?这可能是一种被称为“早期恶化”(early worsening)的现象。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通过胰岛素强化治疗还是其他方式,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在短期内快速、显著地下降时,原有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能会出现暂时的加重。
研究指出,这种现象背后可能的机理是长期高血糖已经让视网膜的微血管变得脆弱和功能失调,当血糖突然恢复正常时,血流动力学的急剧改变会对这些脆弱的血管造成新的应力,如同给一条老化的水管突然加大水压,可能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渗漏甚至新生血管形成,从而使病情暂时恶化。不过,从长远来看,稳定的血糖控制依然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的基石。新研究中观察到的严重并发症风险降低印证了这一点。
研究作者们在结论中强调,这些发现意味着所有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的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之前是否有视网膜病变,都应当接受定期的眼部并发症筛查和监测。
“减肥神药”虽能有效控制血糖,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其根据多项文献综述,这类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集中在胃肠道,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这主要是因为药物会减缓胃排空,虽然有助于增加饱腹感,但也可能导致消化不良。
除了常见的胃肠道反应,一些较为少见但更需警惕的风险也值得关注。有研究指出,GLP-1药物可能增加胆结石和胆囊炎的风险,并且与罕见的胰腺炎存在潜在关联。此外,当与其他降糖药(如胰岛素)联用时,低血糖的风险会相应增加。
更为罕见的副作用则包括皮疹、咽鼓管功能障碍等。有报道指出,这类药物对心血管系统具有多重影响,虽然在一些试验中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但也有研究提示需要关注血压降低等次级效应。
在GLP-1药物凭借其强大功效改变糖尿病和肥胖症治疗格局的同时,患者和医生必须对其潜在风险有清晰的认识。使用者应密切监测身体反应,通过定期检查来平衡疗效与风险,实现真正的个体化精准治疗。
参考文献:
Ramsey DJ, Makwana B, Dani SS, et al. GLP-1 Receptor Agonists and Sight-Threatening Ophthalmic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JAMA Netw Open. 2025;8(8):e2526321.
Kasprzak, Anna, et al. "Adverse effects of GLP–1 Receptor Agonists." Journal of Education, Health and Sport 78 (2025): 57774-57774.
Khan, Faizaan I., et al. "Otolaryngologic Side Effects of GLP‐1 Receptor Agonists." The Laryngoscope 135.7 (2025): 2291-2298.
Marso, Steven P., et al. "Liraglutide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type 2 diabet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5.4 (2016): 311-322.
一种有希望治疗Ⅰ型糖尿病的方法是植入可产生胰岛素的胰岛细胞,这可使患者免于频繁注射胰岛素。然而,一旦细胞被植入,它们最终会耗尽氧气并停止产生胰岛素。为解决这一难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师设计了一种新的植入式设备,它不仅携带了数十万胰岛细胞,还拥有自己的机载氧气工厂,通过分解体内的水蒸气来产生氧气。相关论文18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该设备利用一种质子交换膜,通过分解水来无限期地产生氧气。质子交换膜最初用于在燃料电池中产生氢气,这种膜可以将体内大量存在的水蒸气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扩散出去是无害的,氧气进入储存室,通过一层薄薄的透氧膜供给胰岛细胞。
这种方法的一个显著优点是不需要任何电线或电池。分解水蒸气所需电压很低(大约2伏),可通过体外线圈将电力无线传输到设备内的一个小型柔性天线,而体外线圈可以作为贴片戴在患者皮肤上。
该设备大约25美分大小,研究人员将其植入糖尿病小鼠体内。结果表明,它可使小鼠的血糖水平保持稳定至少一个月。现在,他们希望创造出一种更大版本的设备,大约一根口香糖大小,最终可以在Ⅰ型糖尿病患者身上进行测试。
通常,当任何一种医疗设备植入体内时,免疫系统的攻击会导致疤痕组织堆积,称为纤维化,这可能会降低设备的有效性。在本研究中,植入设备周围确实形成了疤痕组织,但该设备在控制血糖水平方面的成功表明,胰岛素仍然能够扩散出设备,促进葡萄糖吸收。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方法也可以用来输送产生其他类型治疗性蛋白质的细胞,比如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细胞,并保持其存活。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刺激红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总编辑圈点】
如果你身边有糖尿病患者,你会发现他们随身携带的物品里,一定有胰岛素。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对血糖无法进行有效调节,只能靠外源性胰岛素来帮忙。本文介绍的方法,注入的不是胰岛素,而是胰岛细胞。为了让胰岛细胞持续活跃,这种植入设备还自带不需要任何电线或电池的“氧气工厂”。听起来确实“一劳永逸”。不过,要想让它在人体内运行,还得兼顾稳定长效和设备体积小型化,需要更多试验和测试,对其进行优化。